
馬國漁產少七成,影響了本地供應,價格從本月初漸漸上漲,幅度高達30%,當中一公斤紅斑從20元漲至最高28元。有魚販稱從商40年未見過如此情況,有者決定縮短營業時間。
受訪魚販與魚商均透露目前魚價比平常貴至少10%到20%,有的甚至超過30%。
中峇魯巴剎魚販何永順(43歲)受訪時說,供應商如今開價比以往高出兩三成,而當中漲幅最嚴重的要屬巴當魚(馬鮫魚)和紅斑。
紅斑一公斤28元
「巴當魚的成本現在起了約30%,大概每公斤起了4元,但紅斑更嚴重,漲價超過30%,原本一公斤要價20到24元,現在要價28到30元。」
宏茂橋一座濕巴剎的魚販陳先生(63歲)稱,魚價自開齋節期間已升高30%,以往每公斤7元左右的金鯧魚或農場魚如今要價約10元,鯖魚的價格更是從每公斤13元升至18元。「從商40年,從沒看過這麼高的魚價。」
據《海峽時報》昨日(5月28日)報道,馬國因過去兩個月天氣不佳導致漁產銳減70%,魚價也因此水漲船高。
資料顯示,我國去年的海產量中有25%是從馬國進口。
何永順說,他如今都是在照本錢賣魚給顧客,無論是在巴剎賣還是賣給餐館,幾乎都沒賺到錢,只求不虧本。
「餐館還是可以理解的,但巴剎消費者就未必,有顧客還怪我們是趁機抬高魚價,我的東西太貴賣不出生意難做,還要被冤枉,所以索性有些天就不開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