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一早,傳來老校長杜輝生的噩耗。


杜輝生校長,對我有再造之恩。
我小時候母親管教很緊,儘管家境貧寒,但學業很不錯,小學畢業考試考得不錯,屬於全國首8%,進了華僑中學,還進了「特選課程」。
教育部有分流政策,小學考得最好的8%學生,可以選「特選課程」,在九所傳統華校開設,華文和英文都以第一語文的水平教學;其他學生則為「快捷課程」,則是英文第一語文、母語為第二語文。特選課程和快捷課程都是四年完成初中教育。還有一個是「普通課程」,五年完成初中教育,適合學習相對慢的同學。
我進了華中之後,一來初中生好玩,尤其在男校,二來學校離家遠,坐巴士單程就要1小時45分鐘,母親無暇監督,學業一落千丈。
到了中三那年,一心放在課外活動上,結果,那一年考試,七門科目,除了華文和英文,其他五門全不及格。
據說,按照當時教育部的政策,特選課程的學生中三考不及格,就要調去快捷課程,但仍然上中四。
當時,老杜(我們都把杜輝生校長稱為「老杜」)把我們這十個考不及格的同學叫在一起,教訓了一頓,然後說:「我給你們一個機會,你們不要上中四,你們留級,重新讀中三。」
當時我很害怕也很羞愧。畢竟,從小就是優等生,想都沒想過自己會留級。以當時我的想法,當然是能混上中四最好,千萬不要背負「留級」的臭名。
杜校長當然不同意。於是,我們十人留級了。1984年,重新念中三,重新把這一年該學的、該掌握的,重新學,重新掌握。
那一兩年,額頭上像是刻著「留級」二字,我連頭都不敢抬。
一直到兩年後,O Level考得不錯,進了華中初級學院(今天華中高中部的前身),我才敢抬頭見人。

(2021年,杜輝生)
說實話,如果不是老杜讓我們留級,而是勉強混上中四,肯定是死路一條。
所以我說,老杜對我有再造之恩。
六七年後,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念書。有一次回到華中,碰巧遇到了老杜。他還認得我,問起近況。我說我在中文系,成績不錯。他問我將來的打算。我說打算當華文老師。他說,如果願意回母校執教,畢業後讓我去找他。
我後來沒當教師。但是,老杜的情誼,我一直銘記在心。
1919年,陳嘉庚創立華僑中學。經歷了四五六年的發展,到了六七十年代,卻陷入低谷。從1968年到1978年,十年內換了五個校長,校風不振,學業成績明顯落後於其他學校。

一直到1978年底,華中董事長陳共存(陳嘉庚之侄)找來杜輝生,聘任為華中第17任校長,也是第一個擔任華中校長的華中校友。
杜輝生執掌華中二十年,是華中任期最長的兩個校長之一,另一位是鄭安侖。
正是這二十年間杜輝生對華中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才有了今天的華中。
杜輝生團隊與華中大改革
(1979-1999)
文/雨石
在新加坡,傳統華文教育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全盤崩潰,華校不復存在。華文在學校的課程中,一律被定格為第二語文,地位一落千丈。
1979年,教育部宣布華僑中學等九所傳統華校為特選中學,華文保留為第一語文水平,英語的支配地位保特不變。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0年華僑中學「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畢業、曾任裕廊中學校長達十年的杜輝生,應聘執掌四年制的華中特選中學。
他思量要為風雨飄搖的母校作貢獻,恢復母校應有的地位,在教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當年華中董事會和校友會殷切之情,深深打動了他的心,畢竟華中從1976到1978三年期間,先後換了三任校長,校政動盪,校風不振,學校處於低谷。
改革決心從何而來?
當年陳共存董事長提議,由杜輝生組團隊來管理華中。他請來三位同仁:一位是在裕廊中學任科學主任的林金登,一位是光偉中學副校長李仰渠,另一位是在武吉班讓中學任教的李滿枝。四人同心,其利斷金,華中幸甚!
經歷過低谷年代的華中學生,回憶杜輝生團隊主理華中校政之前,華中雄風不再,外觀黯然、建築陳舊、道路不平、荒草叢生的年代。甚至有同學說「我以為報讀的是一所優秀的傳統華校,竟不如好的鄰里中學!」
面對如此局面,四人團隊的改革決心從何而來?杜校長強調,他轉來華中不是為特選中學而來,而是為了把母校搞好,恢復華中「華文堡壘」的地位——「叫我來不是要搞好特選」。
然而,適逢特選課程的實施,為杜輝生的團隊提供了一個發揮的舞台。當然,華中董事會和校友會的「華中情」也起了激勵作用,華中昔日的光彩和六十年大慶更給人以強大的信心。
據副校長林金登回憶:杜校長走馬上任,就著手大力推行「新政」。其一是召開學生家長會議,出席踴躍。其二是加強紀律,如規定學生任何時間回到學校都必須穿校服,在校外(如七英里巴剎)行為要檢點,為此校長利用午餐時間親自出巡。其三,堅持每周舉行四次周會,對不同學段、班級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允許別人占有這段時間。中一學生在第一個學期,杜校長經常以自強不息「校訓」進行教誨,後來還在校內倡唱《滿江紅》,對學生的品格和志氣起著很大激勵作用。九十年代,全校學生以歌唱《華中行》的方式,了解華中子弟應有的行為準則。
華中校友會起著積極作用
杜輝生校長卻謙虛說道萬事起頭難,幸虧有兩位副校長和已故李滿枝高級教師的鼎力相助。他更盛讚華中校友會的積極作用,到任那年恰逢華中的60周年校慶,校友會在董事會的配合下,在校內舉辦規模宏大的萬人宴,提出 「愛我華中」 的口號。學生也積極參與工作,這對華中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校與校友會的關係牢固可靠,掃除了發展道路上的諸多障礙。
副校長李仰渠記憶猶新:杜校長辦事果斷,魄力十足,整修校園,大刀闊斧。大路兩旁的木麻黃統統連根拔除,改種青龍木,運動場石階大事整修,芟除雜草、整潔校容運動如火如荼展開。為了迎接華中60大慶,修葺鐘樓,並由校友會會長陳龍得出資,把鐘樓前年久失修、坑坑窪窪的路面加以重修。在「新政」下,教師辦公室也從之前的分散式改造為集中式。許多具體工作,如搬動物件、舊家具的維修等,新上任的正副校長都得親力親為,是因為學校當年收支不敷,自己動手,可以省下不少錢。比如教室內的桌椅,沿用木質的,維修起來方便得多。
同心協力,埋頭苦幹
李仰渠和林金登兩位副校長的積極性,與杜輝生校長的信任和放權有密切關係。杜校長特別有意思,在推行「新政」之前,他請來新班子的四位賢內助,八個人一道用餐,一是說服當家的同心同德,為華中效力,一是把問題擺在桌面上,請太太們理解和支持。
在這之前,華中董事部在校長的聘用上,一直沒有合適人選。所以,杜輝生的挺身而出,對華中而言不啻是久旱逢甘霖!之前他任裕中校長期間,曾以主席身份主持過西區中學體育理事會。他觀察到,華中作報告時竟無人理會。杜輝生回憶:「我曾經是華中的學生,覺得很不是滋味,所以在華中校董和校友會的積極推動下,得到教育部的同意,我答應調任華中校長。」
華中曾經是大名鼎鼎的華文中學,始於六十年代的教育改制,使她逐漸失去昔日傳統華校的光環。1979年是一個關鍵年頭,華中成了特選中學,杜輝生、林金登、李仰渠、李滿枝四人同心協力,埋頭苦幹,決心把華中辦成一間有規模、有名望的中學,讓每一位華中校友臉上有光。當然,在教育的大環境中,他們回天乏力,不可能把華中變回華文中學,但儘可能恢復和發揚華中原有的華校傳統,將它發展成為名校。
唱《滿江紅》 意氣風發
杜輝生校長強調,華中步上復興之路,恰逢華中校友會全面動員,組織六十周年校慶的萬人宴。他說:「這個契機凝聚一股強大的愛校力量,激勵大家,如虎添翼,發奮圖強。所以,即使當天系有「愛我華中」布條的氣球不慎飄走,個別人士發出嘲諷微詞,大家不為所動,依然意氣風發。校友會身處董事部與校方之間,對學校的各項工作,起著協調和潤滑作用。」
他的好搭檔當中,李滿枝是校友,其他兩位分別是同學和同事關係。「第一天他們三人自己動手搬桌椅,一開始便配合無間。」
為了鼓舞土氣,杜校長在華中原有「海天寥廓」校歌的基礎上,增加壯懷激烈的《滿江紅》,唱遍華崗,振奮人心!那是音樂老師蔡百媚從滿江紅兩個調中選中一個,她本人和宋和才老師予以支持,並積極在校內推廣。
林金登副校長也是從裕廊中學調過來的。「說句心裡話,他這人講義氣,值得信賴,所以才跟過來。他有創新思維,有前瞻性,新氣象接踵而來。」
杜輝生執掌華中之後,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其一,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初,杜輝生開風氣之先,建立電腦實驗室,引入蘋果計算機。1988年華中成為自主學校後,校方敢敢來個課程自主,繞開錘錘打打的工藝科,改授電腦科。」
其二,在全校學生當中,提倡並鼓勵閱讀風氣,授課前20分鐘讀課外書、報紙,養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
親力親為 德智體並進
其三,組織全校學生星期六到校外晨跑,李仰渠副校長帶頭,一路照應。對體育的重視,說明學校正往德、智、體三育邁進。
其四,校方、董事會和校友會並肩攜手,接受各種挑戰。華中成為自主學校後,財政自主,預算編制、門檻提升、會考表現,國民教育、認同培養、雙語教育和課程設計等,都得自己來做。」那時,除了必修高級華文科之外,美術、道德、技術科、體育都以華語教授。」
其五,道德教育。學校以提倡東方文化為本,培養同學們的責任感。「我們利用周會討論傳統文化和時事課題,讓學生自由發言,不同看法可以辯論,以訓練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其六,重視課外活動。課內活動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課外活動則是為了塑造學生品格,強調紀律、組織和自主能力。課外活動多姿多彩,成立學長團、紀律營。學生理事會理事由各級同學自選,以發揚民主作風,發掘學生的領袖才華。
取消年中考試 首開野營風氣
其七,積極參加各類校際競賽,以田徑為主體,特別重視全國田徑大會,員全校師生到場,在「自強不息」 校訓的感召下,力爭上遊,爭取最好的集體成績,發揚「愛我華中」 的愛校精神和 「不忘華中」 的歸宿感。同時在學生當中提倡和推動普及運動,把運動視為愛好,自發參與,從而樹立終身運動的理念。
其八,首開三天野營的風氣。配合取消年中考試、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推動全校不同年級同學的野營活動。初期中一學生在校內露營,中二參與童子軍活動,中三赴棋樟山,中四到外展學校接受體能訓練,由體育處老師統籌,其他各級師資協助,既鍛練了學生的體能,又增強他們的愛校精神。後來,野營活動升級到國外,如澳洲,也組隊到鄰國攀爬大漢山和神山,劃橡皮艇繞行榜鵝、巴西立、烏敏島、樟宜。學生在克服困難和障礙中樹立自信,更好地應對今後的各項挑戰。
其九,關心學生當中的弱勢群體。華中不是貴族學校,八九十年代之交,學校學費自調至每月200元,校長要求老師實地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並以提供助學金的方式,資助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保證沒有學生因繳不起學費而轉校。華中占地72英畝,居中學之冠,但學校維持費不比別的學校高,原因是事事自己動手或校友會相助,不外包給專業公司,能省則省。用品則以耐用和實用為考量。日常開銷因此減少。所以,對學費的上調的事情,華中從不跟風。
精益求精 不斷提升
其十,華中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而是精益求精,不斷提升。90年代初,華中的戰略是發展為世界級學府。為了讓社會人士和家長了解華中的現狀和未來大計,學校設立公關部,以執行這項任務。本地華文報紙的熱心報道,功不可沒。社會人士、家長和報章對我們的了解、期望和鞭策,也是華中從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動力。
在兩位副校長眼中,杜輝生校長不但講義氣、有魄力、敢擔當,而且是不可多得的一校之長。1985、1999年,他兩度接受血管繞道手術,仍堅守教育崗位。從一開始,他是用人不疑,敢於放權的。據林金登副校長回憶,當年學校實施新教學法,楊紹強老師利用上華文課的時間,放手讓學生到校外展開街頭調查,讓學生前往圖書館閱讀華文課外書,卓有成效。他本人負責學校財務,「預算通過後杜校長從不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