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南航空日前發布通知,要求旗下空服員不得超重,引發爭議。(紅螞蟻製圖)
作者 李國豪
部分航空公司也循著這套思路,有意無意將空服員的外形作為一種行銷策略。
在過去,這或許還只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但在勞權日益普及的今天,若航空公司將涉及空服員外形的需求,明目張膽寫入公司條例,難免就有歧視之嫌。
本月初,中國海南航空就因為首開當地航空業先例,給旗下空服員發了一份「控制體重通知」,引來連串炮火。
據中國媒體報道,這份通知有個堂而皇之的標題,叫作《關於專業化形象的篩查和管控提示》。
海南公司還強調了所謂「專業化形象」的重要性:
「專業形象是重要的、直觀的職業形象。」
「作為窗口單位,我們應該是一張亮麗的名片。」
這裡說的專業形象和職業形象,顯然就是在指體重。
根據該份文件,公司規定所有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空服員必須進行體重監控,嚴重超標者甚至會被停止飛行任務。
海南航空界定的「標準體重」的公式為:
身高(公分)- 110 = 標準體重(公斤)
舉個例子,如果一名空服員的身高為165公分,那其標準體重便是55公斤。
任何高於上述標準體重的數值即為「超重」,海南航空將針對超重人員進行三個「分類管控」。
超重數值低於5%:監控一個月,避免體重持續上升,滿一個月監控後,空服員得穿上制服當面覆核,現場稱重,並經由一個三人面試小組評議;
超重5%、未超過10%:給予30天自我減重期,以周為單位進行追蹤。每一周期結束時將由三人面試小組評議;
超重10%:立即停飛減重,公司協助制定減重計劃,督促減重效果。
簡單來說,輕則監控,重則停飛,而且還要被所謂的「三人面試小組」當面視察,才能擺脫觀察名單。
海航標準比國際通用的BMI嚴苛
值得一提的是,與當前國際通用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相比,海南航空的「超重」標準更為嚴苛。
以身高165公分為例,按照海南航空的公式,標準體重為55公斤。
但若以此為基準,一名空服員即使在海南航空標準下超重10%(達停飛標準),其BMI也只有22.2,與BMI的超重門檻還有一段距離。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標準,BMI正常值為20至25之間,超過25才算超重,30以上則屬肥胖。
四川方策律師事務所律師郭剛指出,雖然企業有自主決策,但規章制度必須合法合理,海南航空對員工體重進行限制,且在極端情況下停止其工作,絕對是違法行為。
他說,以審美剝奪工作權利涉嫌就業歧視,如果海南航空依據控制體重的這一違法規章對員工做出處分,將很難在法律上討到便宜。
上游新聞則引述一位曾從事多年空乘管理工作的某大型國企工作人員黃女士稱:
「如果純粹因為視覺審美的考慮就剝奪體型偏胖的空中服務員正常工作的權利,這絕對是就業歧視,出台、執行這樣的規定對於作為勞動者的空中服務員,絲毫沒有尊重。」
網民:外形與專業無關
網絡輿論也幾乎一面倒批判海南航空的「創舉」,強調空服員工作的本質是服務,而非體重等外在條件,空姐美麗與否、纖瘦與否,都與專業無關。
「我不需要她們多美多瘦,健康有活力能做好本職工作就很棒。」

「我只要空姐專業知識完全過關,安全知識練得滾瓜爛熟,穿最適合安全應急的鞋子衣服,她幾斤關我屁事。」

「空乘就是服務員,應該花心思搞好服務,這樣搞簡直是本末倒置。」

也有網民認為,這種限制空服員體重的做法,無異於物化女性。
「明晃晃物化女性,這等於在說女空乘的價值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她的潛在性價值。別再說什麼旅客想要看的賞心悅目的空乘,這種觀念已經落後八百年了!人家是提供旅途服務和保障安全的職業,不是來給你觀賞的!」

「現在的社會價值選擇很畸形,永遠去強調外貌外在,而不是看重內在那些良善和正直的品性。」

甚至還有網民直接調侃,海南航空「開的是航空公司,又不是窯子」。

東西航空業者態度大不同
相較不太對空服員年齡及外形設限的歐美航空公司,亞洲航空近年來在這方面的規定可謂五花八門,也爭議頻頻。
2015年及2019年,印度航空和巴基斯坦航空就曾先後因要求空服員「減肥」而引起撻伐。
被視為業界標杆的新航也以一種不成文的方式對旗下「新加坡女郎」設下高門檻,該公司沒有明訂限制體重的規章,但單是空姐得能穿進窄身的卡巴雅(Kebaya)制服這一環節,就已隱含了空服員必須保持身材的要求。
與此同時,歐美航空近年來則朝著男女平權,消除年齡和外形歧視的方向努力。
例如,澳洲航空上周出台了一套新的指導方針,進一步消除男女空服員在規定上的差異,包括不再強制化妝,並允許空服員穿上更易於執勤的平底鞋等等。
海南航空的爭議,帶出了一些拷問靈魂的問題:
空服員的工作本質究竟是什麼?身為乘客,人們需要的究竟是專業的服務,還是只想看到身材勻稱的俊男美女?
亞洲航空頻頻以「維護門面」之名,要求旗下員工在外形方面下功夫,會否其實是市場供需法則下的策略,空服員被迫站上體重計,消費者也推了一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