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一名探險家一樣去看待我們的周遭。(海峽時報)
作者 黃珞
在水泥牆和高樓大廈的夾擊中,我們很容易忘記其他生物的存在,那些在海里游的、天上飛的、還是雙棲的。
根據國家公園管理局(NParks)調查,新加坡的陸生生物估計有2萬3000至2萬8000種,海洋生物有1萬2000至1萬7000種,一共有4萬多種非微生物的種類。
其中有七種瀕危的野生動物,是我們這個城市裡相對比較容易看到的。
外出散步時,不妨多留意周遭,說不定下回在林野小徑間,就會碰到它們呢~
紅腹錦蛙
先從小錦蛙介紹起吧。
這個種類的青蛙通體紅橘色,在身體的許多部位都綴上了閃閃的斑點,所以也被稱作斑點樹蛙。

紅腹錦蛙之前多數出沒在武吉知馬和中央集水地帶的自然保護區等。近幾年在多方努力下,成功「搬家」到植物園內進行繁殖。(海峽時報)
在哪裡可以找到:
武吉知馬山、中央集水區、植物園。
這類樹蛙在晚上的時候比較活躍,所以如果各位蟻友們想碰到他們,可能要在傍晚時分細細聆聽它們的合唱曲(俗稱「呱呱」)。
雖然蛙蛙很可愛,不過為了安全,紅螞蟻建議各位結伴而行,也切勿在這些地方待到太晚。
新加坡螃蟹
不不不,請不要擅自加入「辣椒」兩字。此「螃蟹」非彼「螃蟹」!
新加坡螃蟹的學名叫做「Johora Singaporensis」,是一種只能在新加坡找到的超稀有的螃蟹。(對,你沒聽錯,真的只能在新加坡找到!)

左邊的是剛出生的新加坡螃蟹,右邊的是成年的新加坡螃蟹。(聯合早報)
它的體積只有區區30毫米,被認為是世界上100種最受威脅的物種之一。
不過好消息是:自2014年以來,由新加坡國家公園、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新加坡野生動物保護區組成的螃蟹工作組(Crab Working Group)通過探索螃蟹異地繁殖的方法,成功增加了螃蟹的數量。
在哪裡可以找到:
武吉知馬、武吉巴督和武吉甘泊。 這類螃蟹體積非常小,如果遇見了還要費好一番力氣去細細辨別。
黃冠鵯
在東南亞,因為一些黑心商人的鳥類交易,黃冠鵯的數量越來越少。

頭是灰橙色的,胸前有白色條紋,眼睛和嘴角有黑色條紋。(Birdlife International)
雖然黃冠鵯在其他國家的數量驟減,好在黃冠鵯在新加坡還沒有被「趕盡殺絕」,約保存了200隻左右,所以我們還能有幸聽到它們一展歌喉。
在哪裡可以找到:
在蓄水池、公園裡都能與這種鳥兒不期而遇。
冠斑犀鳥
據說以前新加坡有三種犀鳥,不過隨著城市發展,在19世紀中晚期時,犀鳥幾乎在島上滅絕了。沒想到的是,其中一種犀鳥——冠斑犀鳥,在1990年左右又在烏敏島頻繁出沒。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國家公園局)
這類犀鳥大約70厘米高,最特殊的部位莫過於它們那亮黃的大嘴巴和白色的「埃及女王」同款眼影,預計全島目前約有60至100隻。
在哪裡可以找到:
烏敏島、新加坡植物園。(最近也有居民拍到在住家窗口外看到它們)
印尼葉猴
你還記得以前去武吉知馬山的時候,經常會偶遇一些棕色的小猴子「咿呀咿呀」地上躥下跳嗎?其實新加坡的野生猴子種類不只有最常見的長尾獼猴,還有一類叫做印尼葉猴。
它們乍看之下全身黑亮黑亮的,前胸位置有一道清晰的白色條紋,容易辨識,但屬於瀕危動物的它,目前在本地只有約40至60隻。

這類猴子大多比較害羞,躲在棲息地的深處。而且數量少得可憐,很少有人注意到。(網際網路)
在哪裡可以找到:
中央集水區。
記得把眼光放高點,他們一般都在高高的樹上蕩來蕩去,很少主動靠近人類。
點斑林鴞
它頭顱無耳,臉龐橙褐色,白肚皮上的細黑條斑駁重疊,看起來似乎和一般的貓頭鷹沒有差別。實際上,點斑林鴞是新加坡最大的貓頭鷹。它的翼幅相當長,大概在297至376毫米之間。

看鳥兒憂鬱的眼神,紅螞蟻有些心疼。(網際網路)
不過這樣龐大的貓頭鷹在新加坡已經很少見了。根據國家公園管理局預測,全島的點斑林鴞只剩下僅僅22隻左右!可謂是非常瀕危的野生動物......

網友分享自己在女皇路附近的排水溝上巧遇的點斑林鴞。(Tan Wee Liang 面簿截圖)
這種貓頭鷹於1985年首次在新加坡被發現,近幾年,在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以及2020年在女皇路附近的排水溝欄杆上,都有出現過它的身影。
在哪裡可以找到:
中央集水區。
馬來穿山甲
馬來穿山甲(Sunda pangolin)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長著鱗片的哺乳動物,習慣在夜間出來覓食。
一隻成年穿山甲,每年可以吃掉7000萬隻昆蟲,它們的最愛就是白蟻和其他品種的螞蟻。據悉,穿山甲的繁殖速度很慢,一年最多生育一到兩隻後代。
由於它們的鱗片在亞洲和非洲都被視為珍貴藥材,因此引來「殺身之禍」,導致全球許多穿山甲被大量捕殺,生育速度遠遠比不上被獵殺的速度。在新加坡,捕獵穿山甲是犯法的,即使未經批准運送穿山甲,也犯法。
在哪裡可以找到:
中央集水區、武吉知馬生態保護區、武吉巴督樹林區、西部集水區、烏敏島、德光島。 好啦,今天紅螞蟻就介紹到這裡,瀕危野生動物在新加坡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尤其是前些日子不斷傳出有居民被野豬咬傷。
由於城市化與污染等問題,很多野生動物已經退下了大自然的舞台,成為歷史洪流中,冰冷冷的一串學名。
其實,只有對大自然懷抱多一分敬畏、給予大自然的生靈多一分尊重與理解,我們也能與這些多姿多彩的野生動物在城市裡共存,那才是真正意義的「大自然里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