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wired UK)
Young博士注意到有些人在接種疫苗後仍會出現長期症狀,他說其原因尚不清楚,但可能是由於遺傳、微生物組和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
好消息是,大多數新加坡的新冠患者將在感染後的四周內從症狀中恢復。
其他一些人可能會發現他們的症狀持續了4至12周,極少數的人症狀會超過這個時間區間。

同時Young博士也預計,最近奧密克戎激增的患者中出現長期症狀的比例會很低。

(圖源:海峽時報)
這是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在接種疫苗後被感染的,而且還因為奧密克戎產生的99.7%都為無症狀/輕症感染。
伊莉莎白醫院亞洲心臟和血管中心的顧問和心臟病專家Edgar Tay博士表示同意。
除了嚴重感染外,他引用了最近的一項研究,強調了有四個關鍵因素增加新冠長期後遺症風險:
感染期間的病毒量、 糖尿病的存在、 自身抗體的存在、 以及一些病人的Epstein-Barr病毒的重新激活

(圖源:todayonline) 科學看待新冠後遺症
不放大個例製造恐慌
說迴文章開頭那個吃檸檬沒味道的網友,國內專家做出了這樣的回應: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李侗曾表示,感染奧密克戎毒株康復後出現長時間味覺減退系個別情況,這類後遺症將會自愈。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專家金冬雁也表示,這種情況十分罕見,沒有對症治療的方法,一般兩個月後會完全恢復。
有網友提請大家不要輕信網友曝料,也許屬實也許有誇大成分,畢竟現在「新冠後遺症」是流量密碼。

比起紛紛擾擾,真假難辨的傳言還是專家的話更可信一點。
關於新冠後遺症我們現在已知的是:
1,「新冠長期症狀」是存在的
比「後遺症」更準確的說法是「新冠長期症狀」,新冠肺炎長期症狀是指,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或疑似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後3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2個月,約10~20%的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後會有數周至數月的殘留症狀。

2,現有研究多基於前代毒株
根據2021年8月前後的英國專家研究,最常見的5種長期症狀是疲勞(58%)、頭痛(44%)、注意力障礙(27%)、脫髮(25%)和呼吸困難(24%),主要是基於原始新冠毒株的研究。

3,對生殖器影響低於十萬分之五
根據《介面新聞》,中國病毒學專家常榮山稱,目前有關新冠造成生殖器萎縮、睪丸萎縮等案例的人數過少,其實沒有辦法研究出權威的結論。
但目前數據顯示新冠影響生殖器的機率十分低,可能性低於十萬分之五,而且只新冠重症患者身上才有可能體現,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不太可能受到影響。

4,腦萎縮案例稀少,有些行為影響更嚴重
專家常榮山還稱,不用過度恐慌新冠對腦萎縮的影響。
一是案例稀少,不足以形成權威依據。二是報道的論文中的研究前後花了140天,而奧密克戎被發現距今也沒有這麼長(根據前代毒株得出的結論) 大量的研究表明,奧密克戎造成的重症比此前的變異株減低了7成或更多。
另外腦萎縮其實是一種並不算罕見的疾病,中國有兩百多萬酒精成癮的人群,而長期飲酒人士的腦萎縮的機率在60%左右,這個數字機率要遠高於新冠引起腦萎縮的人數。

簡單來說:
新冠長期症狀 —— 有,但是沒有一些個別案例那麼誇張,奧密克戎導致的症狀比前代毒株要少。
影響丁丁、腦萎縮 —— 案例稀少,且新冠對其的影響未必有其他因素那麼大。
而當下科學界的共識是從原始毒株到奧密克戎,傳染性越來越強,毒性則越來越弱。
希望大家重視防疫但不要恐慌,相信科學、相信醫療手段和醫學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