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無論是身處政界還是從事其他行業,一旦成為公眾人物,其言行都會對社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謹言慎行"應當是這些公眾人物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著他們。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似乎並不這樣認為,他常常在公開場合中討論和表達自己對女性、平等、受教育權等較為敏感話題的觀點和看法,導致不同的人群對他褒貶不一。在他從政生涯中的眾多觀點中,對美國的評價可以說是非常耐人尋味的。

1、 美國競爭力即將下降?
李光耀祖籍廣東,出生於新加坡。從小就接受英式教育,之後憑藉自己的不斷努力先後考上了當地頂尖的英校,二戰結束後又獲得了英帝國獎學金,到英國留學。
在長期西方教育的薰陶和自身英國留學的經歷,導致李光耀接受到更多更新的思想,更能清楚直觀的了解到世界形勢,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
1994年,李光耀在接受美國《時代周刊》的採訪時曾指出,當前的美國社會無論是從制度方面還從精神層面都存在有較大的問題,整個社會也瀰漫著一種散漫的氣息。

他表示,如果未來的美國不注意或者不及時改正這些錯誤,那麼未來的美國國際競爭力會有所下降,甚至失去與日本人競爭的能力。究竟李光耀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首先,從當時的國際環境來說,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世界格局出現了較大的變動,原先的"兩極格局"由於"一極"的崩塌導致多極化勢頭愈加明顯,國際組織間、國家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已成為新時代國際格局發展的特點。
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衝擊和挑戰以及政治格局的不穩定導致國際間安全與和平發展失去了保障。如何在動盪混亂的國際格局中站穩腳跟,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是每個國家急需解決的問題,美國也不例外。

其次,從當時美國國內的環境來說,在世界格局發生大變動下的美國不僅沒有受到較多的影響,反而在經濟和教育兩個方面做出重大改變。
這一時期,由於里根總統已經改變了影響經濟發展的凱恩斯主義管理政策,開創了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實施大規模減稅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滯脹"帶來的不良後果,同時增強了企業的投資和創新能力,提高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
此外,美國稱霸世界戰略目標的提出,以信息技術出現為主的科學技術進步、國內市場的成熟,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這些因素都加快了美國"新經濟"的發展,使得美國內部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現象,而這種現象或許就是導致李光耀認為美國社會瀰漫"散漫"氣息的原因。

此外,從當時的美國教育體系來說,李光耀認為"美國多年來忽視了基礎教育和技術教育"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在美國尚未進行教育體系改革之前,美國的基礎教育體系與當前中國的教育體系相同,孩子在就近的公立中小學中就讀。
這種教育制度雖然能夠減緩大多數家庭很大一部分的教育支出費用,但是由於各個學校之間缺乏競爭和相對完善的激勵機制,因此常常會出現學校教學質量較差、管理不善等情況,嚴重浪費了教育資源。
而在當時,美國由於"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想要稱霸世界的野心,導致政府將更多的教育重心放在了培養高科技技術人才方面,嚴重忽視了基礎教育和技術教育的發展。因此從一個國家長期不斷發展的眼光來看,如果美國沒有進行教育體系的改革,那麼國家整體的競爭能力就會有所下降。

2、 西班牙裔成為美國主體民族?
李光耀除了對美國社會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之外,他還認為在2050年,美國的主體民族可能會變成西班牙裔,屆時美國或許將喪失發展的活力。
這個觀點乍一看上去是比較可笑的,畢竟沒有一個國家希望其他文化來取代本國的主流文化,甚至會採用各種方式來遏制外來文化的入侵。不過,如果回顧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社會情況,就可以發現這樣的觀點並不是空穴來風。
上面說到,20世紀90年代的世界並不太平,無論是政治格局的動盪還是經濟全球化的衝擊都使得多數國家疲於應對。
同時隨著國家間的合作不斷深入以及互相頻繁的貿易往來,導致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和融合不斷加劇,甚至對很多國家的主流文化造成了衝擊,這一點在當時的美國社會中也深深的體現出來。

從歷史上看,美國從出生起就呈現出一種文化多元的趨勢:一種是從英國漂流過來的,擁有西方傳統,信奉基督教的白人文化;一種是美洲本土所具有的,後期被捕殺近乎絕跡的印第安文化;一種是因黑奴貿易帶來的,擁有一部分非洲傳統的黑人文化。
這些文化在經過長達幾個世紀的融合之後才逐漸形成美國當前社會文化的雛形。但是隨著美國領土的擴張和長期不斷的戰爭問題,不同的種族帶著各自的文化先後來到美國本土,從而引起了一系列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的變革。

西班牙裔的白人在移居到美國後,以其強大的生存能力迅速成為美國僅次於黑人的第二大少數民族。雖然他們在外形上與最初移居美國本土的白人沒有較大的區別,但是他們對美國社會的影響不容小覷。
很多西班牙裔學者認為,美國無論是在教育體系方面還是在社會生活其他方面,政府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常常會忽略他們的利益,使得他們在生活中的處處制肘。
而美國本身就是一個以多個民族的人們構成的國家,國家內部文化多元化本身就是其發展的主要趨勢,美國的傳統和社會發展不能以一個種族為準,而是要正視其他種族和人群的利益訴求。
此外,西班牙裔白人還從政治、法律平等和個人文化自由選擇等方面論證了美國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錯誤性,致力於改善美國中英語獨尊的地位,呼籲政府像歐洲一樣實行多元化的語言體系。

乍一看西班牙裔提出的相關訴求似乎並沒有問題,也在極力的改善美國教育體系和政策制定方面出現的漏洞,甚至有幫助其他種族和人群提出訴求的傾向,但是從美國實際出發,這樣的訴求給美國社會帶來了較大的混亂。
1968年,美國國會修正了《1965年基礎教育法》,為雙語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隨後美國國會多次回應西班牙裔的訴求,在原先修改的基礎上再度修改,大大促進了雙語教育,促進西班牙語在美國的傳播。
而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每個城市隨處可見由西班牙語和英語構成的廣告牌、交通指示牌;西班牙語成為眾多企業招聘和開展活動的基礎條件之一;電視廣播中英語頻道和西語頻道相互混雜,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聽不懂的情況。
美國總統大選時,西班牙裔成為競選者首要爭取的對象,甚至有些西班牙裔美國人表示,正是有了他們的投票,布希才能在美國總統的競選中成功。

可以看到,大到美國總統競選,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西班牙裔所帶來的文化影響無處不在,而這樣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給美國人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也衝擊到了英語的主體地位。
據統計,10年前美國的西班牙裔人口在美國的市區第一次超過黑人,成為美國最大的少數民族。同時在美國統計的增長總人口數中,西班牙裔超過了一半,這就意味著美國社會中18歲以下的人口有四分之一都是西班牙裔。
在美國官方統計的白人人口老齡化的數據中顯示,非西班牙裔的白人占到80%左右。與西班牙裔高出生率相伴而生的教育問題,成為李光耀提出這一觀點的另一證據。從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資料來看,全美學歷低於9年的人占6%,而西班牙裔占據其中的25%左右。

這種高出生率低學歷的人口一旦面積的發展,到30年後美國不僅在主體民族上出現巨大的變動,美國社會和美國文化也會隨之改變。
與此同時,上述提到的是否將英語設為美國的官方語言,是否有必要尊重少數民族利益等歷史遺留問題會再次出現在美國人民面前,甚至會成為引發社會動盪的一大誘因,李光耀的觀點就會變成現實。
雖然李光耀在很多方面提出的觀點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甚至有些可笑,但是不得不說他能夠抓住問題的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會給當局者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從而創新解決事物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