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全球新冠病毒大爆發,新加坡疫情反撲!
全民戰疫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在戰鬥的路上,新加坡始終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支撐著我們,這就是:新加坡的醫護工作者! 他們逆流而上,全身投入,奉獻全部,保護著大家的平安和健康!

今天,萬事通就給大家講述幾個戰鬥在一線的新加坡醫護人員的故事,感受他們的戰疫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一線醫護人員 家庭關係面臨重構
本月初,全科醫生蔡博士被女兒問到何時和家人聚餐,她猶豫了一下,然後告訴女兒,必須要等疫情結束。
這位現年51歲的醫生,在榜鵝的一家醫療診所工作,由於診所屬於PHPC計劃(這是一個在公共衛生爆發期間提供補貼治療和藥物治療的診所網絡)
因此她無法確定下一位患者是不是病毒攜帶者,她最擔心的是她可能會將病毒傳播給80多歲的父母。

蔡博士將自己每次探訪父母的時間限制在30分鐘以內,而且大家也不再圍坐在一起吃晚餐。
而在她諮詢室外面的則是一個挺著大肚子的護士,38歲的努拉辛塔·曼索爾已經懷孕7個月,但她仍堅守崗位,在診所里負責篩查,識別和分離高危的病人,以便醫生可以做好防護措施為他們進行檢查。

很多人對曼索爾在這個時間段還堅持在一線工作感到不解,她卻說,自從病毒於1月23日新加坡爆發首起新冠病例後,她本能地進入了危機處理模式。因為這是她的職業!從下個月起,曼索爾必須休四個月的產假,她為此還感到抱歉,並且鼓勵她的同事在她離開之前抓緊時間休息。

那邊是懷孕的准媽媽,這邊是還處於哺乳期的新手母親,她們都是工作在抗疫的第一線的美麗天使。 現年31歲的Jane是陳篤生醫院國家傳染病中心(NCID)的資深護士。她剛從2月的第一個星期休完產假回來,她的工作是照料可疑和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

由於身份限制,Jane親自喂養孩子的計劃可能要泡湯,她的第一個寶寶目前只有四個月大,目前留在吉隆坡由家人照顧。Jane說:「我真的很想念我的孩子,但是為了他的安全,我也不想一直回去,因為我目前正在護理新冠病人。
同時,現年53歲的梁楚傑醫生在實龍崗運營著一家私人診所。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梁醫生每天與他的親人(包括他的妻子和十幾歲的女兒)保持至少一米的距離。

白天如此,晚上亦然。梁醫生每天晚上都睡在家中摺疊床上,和妻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兩人除了分床而睡,也沒有親吻和擁抱。
對於在新加坡與新冠病毒作鬥爭的第一線工作人員而言,諸如此類的犧牲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過去一個多月以來,很多一線醫護人員面臨著家庭關係的重構。
醫護人員面臨著 巨大的精神壓力
隨著新冠肺炎的迅速發展,他們還必須應對不斷變化的標準操作協議和可疑病例帶來的精神壓力。
國家傳染病中心高級醫生Ng Wei Xiang博士表示,截至周四,他們關於新冠肺炎臨床方案已經更新到「版本43」,而這距新加坡的首起新冠確診病例僅過去50天。

在疫情爆發的最初幾天,每天令人震驚的死亡人數在許多人的心中引發了恐懼,很多醫護人員都感到緊張。 梁楚傑醫生記得自己曾經接到過了另一個全科醫生的電話。
對方表示如果他死於病毒,請梁醫生幫忙照顧他的孩子,當他們長大後向孩子們解釋自己是如何死亡。

「現在還早!我們為什麼要談論死亡?」
梁醫生記得自己在回覆中說過。
儘管隨著這種病毒的更多科學信息的出現,這種焦慮已逐漸消退,但當今的一些全科醫生,特別是那些有小孩和年邁父母的全科醫生,對此依然心存擔憂。其中包括李醫生,他為所見的每位患者佩戴完整的個人防護設備。

這名35歲的醫生會他的患者解釋說,這是他保護自己兩歲女兒和年近70歲的父母的方式。他的妻子也是全科醫生。
李醫生說:「如果您是一個有家室的人,必須考慮到這些。」有很多患者在前台導醫分流的時候自稱沒有呼吸道症狀,但在見醫生的時候卻表示自己咳嗽,嗓子疼、呼吸不暢等。李醫生呼籲大家要為自己和社會負責。

新加坡衛生部本周敦促公眾也要對社會負責,確保大家的安全。
家庭醫生朱迪·劉(Jody Liu)是三個孩子的父親,他也害怕將病毒帶回家,並在工作時戴上「幾乎全副武裝」(護目鏡,N95口罩和手套。儘管38歲的他沒有穿著一次性的防護服,但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孩子們碰他之前先去洗個澡。

他還停止佩戴手錶,並在兩次上班期間停止使用手機,以減少表面污染。他還提前約15分鐘開始工作,為一天做準備,而約15分鐘後離開工作,以清理自己和他的工作站。
人員短缺 前線醫人員壓力山大
52歲的Alvina Nam博士在短時間內找不到分流人員,因此她爭取了77歲的母親和49歲的妹妹的幫助。
現在,這兩人在Nam的診所里輪流記錄病人的體溫並詢問相關問題,例如最近三周內是否有近期旅行史,或者是否他們可能與確診的案件有任何聯繫。

Nam博士表示:「母親老了,身體不好。風險很大,有一定的恐懼感,但他們通常對此有所了解,並希望在此期間可以幫助到大家。」
她的姐姐Serena Nam女士是一位老師,她在八年前生下兒子後就辭職了。她表示在這種困難的時候,自己應該站出來。
不僅是全科醫生,在改制後的醫院中,人力短缺和額外輪班也很普遍。

國家傳染病中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23歲的護士說,她最忙的一天和其他三名護士不得不在12小時夜班期間解決20例疑似患者的入院以及聯繫人的跟蹤工作。她還指出,除了管理患者的臨床需求外,還必須應對患者的心理狀況。
醫護人員身體 面臨著巨大挑戰 現在想像一下,在過去兩周的悶熱天氣中,在潮濕,過熱的「外殼」(即完整的醫療裝備)覆蓋下奔跑時的感受!
陳篤生醫院急診醫學系現年29歲的高級職員護士Benjamin Ong在Instagram帖子中表示:「坦白地說,在此期間,在前線工作並不容易。

完成每天的工作後,大家都疲憊不堪,腰酸背痛,小腿疼痛,腳踝疼痛。而且大家全部沒有假期,時刻還要堤防被感染。很多醫護人員由於脫換防護服十分麻煩,所以不願意多喝水,以免要去廁所。很多人都被汗水濕透了,導致身體大量脫水。
除了長期使用N95會留下「戰鬥痕跡」(面部印記,壓瘡,擦傷甚至鼻樑上的水泡)外,一些醫護人員也爆發了丘疹。

對於Ong女士來說,佩戴N95超過四個小時導致耳朵上方的皮膚時疼痛。
有時呼吸困難也使她頭暈目眩,而一些同事因此感到噁心甚至嘔吐。

在用餐期間,他們還必須坐在彼此相距約兩米的地方,最近不斷使用含酒精的手揉搓劑,會導致干疹和乾裂時濕疹突然發作。
為醫護人員加油 為新加坡加油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讓大家難免有些焦慮,但醫護人員無一例外的表示自己還會繼續戰鬥下去。新加坡的醫療工作者在新冠疫情的防治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做出了很大的犧牲。
新加坡政府決定,直接與該疾病作鬥爭的醫護人員將獲得長達一個月的特別獎金,900家PHPC名單上的診所也由有關部門提供專門的資助。除此之外,家人朋友的鼓勵和關心也讓他們感動不已。

目前,新加坡的疫情反撲讓大家感到有些心急,但我們應該知道有一群人始終在最前線,為全體新加坡人的安全努力拚搏;而我們也應該讓醫護人員了解,在他們的身後,也有我們組成的堅強後盾!加油,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