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加坡的執念,源自研究生時的一篇論文作業(當時覺得沒弄明白):《新加坡城市規劃史》。近幾年項目的案例分析多是新加坡的,所以超想去參觀遊玩。這次出遊前,搜集整理了新加坡歷史、規劃史、規劃體系等,簡單分享。
_
新加坡歷史
_ _
1299 名字由來
新加坡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相傳11世紀時室利佛逝(Sri Vijaya)王子Sang Nila Utama登島時看到「雄獅」,於是將島名改為Singa(梵語「獅子」) Pura(梵語「城」),這便是「獅城Singapore」的由來。
_
1819 英國殖民
萊佛士爵士剛接手新加坡時,人口僅150人,新加坡被當做英國遠東重要海港來開發。至1860年,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的重要性大為提升,大批移民慕名而至,人口激增至8萬人,以華人、印度人和馬來人為主。
_
1942 日本占領
日軍空襲並占領新加坡。
_
1945 爭取自治
英軍重回新加坡,但人民想要爭取更大的自治權。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首任總理。
_
1963 入脫馬來
新加坡脫離英國統治,與馬來亞、汶萊等組成馬來西亞。合併後新加坡與中央政府在經濟和政治上發生矛盾。最後因「種族主義」,為保證「馬來族的統治」,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被驅逐出馬來西亞。
_
1965 獨立繁榮
新加坡總算獨立了。然而當時的新加坡資源匱乏、經濟畸形、種族紛爭、人多地少,能住上像樣房子的人不到10%。通過開放經濟、優化升級產業、吸引各國人才、「居者有其屋」計劃等一系列神操作,才讓新加坡成為連續17年的全球頭號宜居城市。
新加坡起初也並非拿的一手好牌,建國才55年,過往可謂創造了奇蹟,但對於一個城市國家來說,未來依然有風險。
此行看到介紹歷史的地點有新加坡河河畔和國家美術館3F展廳。河畔以名人雕塑+介紹牌+二維碼為主;展廳是互動多媒體滾動播放:三面牆展示歷史照片,中間會議桌上是觀眾可觸互動的影像,全息投影人立在桌上講述。

新加坡河河畔百年紀念指示牌

萊佛士紀念雕像

新加坡國立美術館City Hall Chamber
_
新加坡規劃史
_

英國殖民期規劃發展歷程

二戰後規劃發展歷程

1990年後規劃措施
_
新加坡規劃體系
_
新加坡的規劃體系有3種,概念規劃、總體規劃、開發指導規劃(DGP, Development Guide Plan)。概規沒有法定效力,每10年編制一次;總規具有法定效力,每5年編制一次;開發指導規劃略類似於控規,但新加坡規劃主管部門權利很大,因此DGP在開發時可以附加其他條件,使得開發指導規劃更具針對性和靈活性。

概念規劃

總體規劃

開發指導規劃

2019總規
_
與我國規劃比較
_
主要區別在於行政體系和規劃部門的權利。我國規劃部門往往處於劣勢地位,多為建設部門內部的規劃司、規劃處、規劃科,不利於協調。而新加坡的規劃部門處於龍頭地位,引導和控制城市建設合理髮展。

與我國規劃的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