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去年針對醫生和牙醫的投訴稍微減少,但牙科投訴與五年前相比仍增加了兩倍半。
牙醫理事會去年接到21起正式投訴,比前年的23起少了一些,但過去五年來投訴已從2014年的六起增加了兩倍半。受訪醫生和牙醫認為,醫療人員與病人的溝通是關鍵,投訴有時只是病人的主觀意見,並不一定代表醫生素質不好。
本地去年針對醫生和牙醫的投訴稍微減少,但牙科投訴與五年前相比仍增加了兩倍半。
受訪醫生和牙醫認為,醫療人員與病人的溝通是關鍵,投訴有時只是病人的主觀意見,並不一定代表醫生素質不好。
再者,最終得交由紀律審裁庭正式調查的投訴,只占投訴總數的小部分。
分別監管本地醫生和牙醫的新加坡醫藥理事會和新加坡牙醫理事會,上周在官網公布2018年的年度報告。
牙醫理事會去年接到21起正式投訴,比前年的23起少了一些,但過去五年來投訴已從2014年的六起增加了兩倍半。去年的投訴分類顯示,近一半對於牙醫所提供的醫藥治療感到不滿,另五人則對服務、溝通和收費等非醫療程序提出投訴。
針對醫生過量或不當配藥投訴個案增幅最多 在投訴委員會去年完成調查的17項投訴當中,五起已交由紀律委員會正式調查、兩起發了警告信、六起發了建議信,四起被撤銷。 至於醫生方面,醫理會去年接獲138起針對200名醫生的投訴,比前年159起針對206名醫生的投訴少了13.2%。被投訴的醫生從前年的每1000名醫生中有14.8個,微跌至去年的14個。 有關醫生專業疏忽或失職的投訴依舊為數較多,但已從前年的54起減少至去年的46起。 增幅最多的是過量或不當配藥的投訴個案,理事會過去幾年都只接獲數個投訴,去年卻激增至15起。誤診投訴則從前年的14起增加至去年的19起;拖延治療的投訴多年來只有一起,但去年卻增加至五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