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與你膚色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通的人需要幫助時,你願意伸出援手嗎?
新加坡援人機構願意。

新加坡援人機構(Samaritans of Singapore)的名字來源於一個聖經故事。 Samaritans 是指撒瑪利亞人,他們和猶太人互相非常合不來。有一天,一個猶太人被強盜打劫,身上的衣物被搶走,還被打的半死丟在路邊。過了一會,一個祭司路過,但裝作沒看見,從路的另一邊走過。又過了一會,一個利未人(祭司的助手)也路過,但也裝作沒看見,離倒在地上的人遠遠的。最後,一個撒瑪利亞人伸出了援手,用毛驢將地上的人抬到一間旅館,還拿出兩枚銀幣墊付費用。
新加坡援人機構成員們的願景,就是成為像故事中撒瑪利亞人一樣,跨過膚色、種族、語言等隔閡,幫助困境中的人。雖然援人機構不是一個宗教組織,但他們希望能幫助所有人的願望卻是真實的。更準確地說,他們想幫助面臨自殺困境的人們。
在過去的 2022 年裡,新加坡總共有 476 起自殺案件,是過去 20 年中的最高數據,其中青年人和老年人相較於 2021 年增長最大。平均每 18 小時,就會有一個人結束自己的生命。
但儘管這樣,仍然沒有主流媒體關注自殺預防以及宣傳心理衛生知識。
2022 年新加坡有 108 人死於交通事故,但幼兒園的小孩子都知道過馬路要看紅綠燈,又有幾個成年人知道自殺的危險信號呢?
就在前幾周,9 月 2 號,新加坡援人機構在新加坡體育館附近舉辦了一場名為「激發改變」的公益活動。活動包括公益徒步旅行、心理衛生教育講座、藝人捐款簽名和飲料小吃擺攤等。

我全程直播了那次活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眼哥在新加坡視頻號上找到直播回放,前 20 分鐘音頻質量不好可以跳過。
這次直播有幸請到新加坡援人機構的教育主任Charlene Heng,為大家普及了心理衛生知識。如何鑑別身邊人的危險信號、如何發現自己的精神需求、怎樣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在直播中都有講到。
說到社會對心理健康和自殺的偏見,華語圈可謂是重災區。老一輩的人,經歷過物質缺乏的年代,習慣忽視精神上的需求,覺得自殺的人太軟弱。
年輕的人呢,要麼以為自己百毒不侵,每天都樂樂呵呵,自殺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要麼成天把抑鬱、自殺掛在嘴邊,仿佛習慣了這種生活也沒什麼大不了。
改變現狀永遠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還好有新加坡援人機構持續努力,改變才不會停下來。
看完這些,你願意為別人做些什麼嗎?

如果有興趣參加新加坡援人機構SOS 的志願者活動,可以按照以上聯繫方式與 SOS 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