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完善的经济结构,使得新加坡避免了“产业空心化”的陷阱,不用将经济增长寄于房地产,免于房价畸形,公民群居以至于沦落到“失去尊严”的地步,最终动摇社会的局面。
·····合·
如今新加坡经济发展平稳,2018年人均GDP高达6.46万美金,远远高于昔日亚洲四小龙的同侪。而新加坡的住宅政策也在与时俱进,为各阶层提供合适房屋的同时,其价格和补贴力度依然足够大。
新加坡现在的公共福利性住宅分为两个大类,一为传统意义上的“组屋”,一为EC公寓。

在购买组屋时,分为成熟市镇和非成熟市镇,此外根据房型、收入不同,新加坡政府给予的补助金亦有不同,最高补助金能达到八万新元。
以非成熟的榜鹅市镇的组屋社区为例,两居室的组屋全额起售价为109000新元,在获得补助金后,购房者家庭最低只需要承担29000新元的购房款项——补助金最高为八万新元。
而同市镇同社区的四居室组屋起售价287000新元,在获得补助金后,购房者家庭则最低需要承担227000新元的购房款项——补助金最高则为六万新元。
再以成熟市镇淡滨尼的组屋社区房屋售价为例,四居室的组屋起售价312000新元,购房者需要自行承担267000新元的购房款项,补助金最高能达到四万五千新元。

而EC公寓,则是所谓的共管公寓,由建屋局等机构合并而来的住宅与发展委员会(HDB)跟私人开发商共同推出,主要针对改善型需求和新入籍人士,虽然购买EC公寓的补助金相较组屋较少,但根据收入、申请次数的不同,最高仍然拿到30000新元的补助金,同时EC公寓也只有同区私宅价格的60%。
可以说,新加坡数十年来的住宅政策可谓“一以贯之”,完全践行着“居者有其屋”,甚至于“应需而变”但“福利原则不变”。而新加坡之所以没有兜售土地,卖房抽税赚钱的需求,终归到底是因为仅靠治下各产业所提供的财税和收入就能满足政府的开支需求。

2017年,新加坡税收高达655.1新元,占政府当年收入的62%,此外淡马锡、金管局(MAS)和政投公司(GIC)的投资回馈在当年亦高达176亿新元,两项合计已经占到新加坡政府收入的90%以上,再加上其他收入,使得新加坡政府收入在2017年占GDP比重20.48%,再加上新加坡福利制度并非“全民平等式”而是““多缴多得式”,福利开支不比欧美浩繁巨大,仅占GDP8%左右,毫无财政压力。
综上而言,可见新加坡完全没有卖地赚钱的内驱动力,再加上近年以来保守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卷土重来,民粹主义更是逐渐势大,多元社会下的新加坡,更需要贯彻“居者有其屋,恒产者恒心”的住房政策,稳定社会。
不过新加坡毕竟是“城邦式国家”不仅财税上面不分地方和中枢,2018年统计的人口亦只564万,凭借新加坡政府的财力以及数十年来住宅政策积累的资源,这才能够为新加坡公民提供“无微不至”的廉价住宅和相关配套政策——毕竟房地产的背后,是上下游一全套的高低不等的工业产业链以及庞大的就业市场,此绝非美国等大国可以完全效仿,而只能借鉴其具有全民性的兜底优点,化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