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完善的經濟結構,使得新加坡避免了「產業空心化」的陷阱,不用將經濟增長寄於房地產,免於房價畸形,公民群居以至於淪落到「失去尊嚴」的地步,最終動搖社會的局面。
·····合·
如今新加坡經濟發展平穩,2018年人均GDP高達6.46萬美金,遠遠高於昔日亞洲四小龍的同儕。而新加坡的住宅政策也在與時俱進,為各階層提供合適房屋的同時,其價格和補貼力度依然足夠大。
新加坡現在的公共福利性住宅分為兩個大類,一為傳統意義上的「組屋」,一為EC公寓。

在購買組屋時,分為成熟市鎮和非成熟市鎮,此外根據房型、收入不同,新加坡政府給予的補助金亦有不同,最高補助金能達到八萬新元。
以非成熟的榜鵝市鎮的組屋社區為例,兩居室的組屋全額起售價為109000新元,在獲得補助金後,購房者家庭最低只需要承擔29000新元的購房款項——補助金最高為八萬新元。
而同市鎮同社區的四居室組屋起售價287000新元,在獲得補助金後,購房者家庭則最低需要承擔227000新元的購房款項——補助金最高則為六萬新元。
再以成熟市鎮淡濱尼的組屋社區房屋售價為例,四居室的組屋起售價312000新元,購房者需要自行承擔267000新元的購房款項,補助金最高能達到四萬五千新元。

而EC公寓,則是所謂的共管公寓,由建屋局等機構合併而來的住宅與發展委員會(HDB)跟私人開發商共同推出,主要針對改善型需求和新入籍人士,雖然購買EC公寓的補助金相較組屋較少,但根據收入、申請次數的不同,最高仍然拿到30000新元的補助金,同時EC公寓也只有同區私宅價格的60%。
可以說,新加坡數十年來的住宅政策可謂「一以貫之」,完全踐行著「居者有其屋」,甚至於「應需而變」但「福利原則不變」。而新加坡之所以沒有兜售土地,賣房抽稅賺錢的需求,終歸到底是因為僅靠治下各產業所提供的財稅和收入就能滿足政府的開支需求。

2017年,新加坡稅收高達655.1新元,占政府當年收入的62%,此外淡馬錫、金管局(MAS)和政投公司(GIC)的投資回饋在當年亦高達176億新元,兩項合計已經占到新加坡政府收入的90%以上,再加上其他收入,使得新加坡政府收入在2017年占GDP比重20.48%,再加上新加坡福利制度並非「全民平等式」而是「「多繳多得式」,福利開支不比歐美浩繁巨大,僅占GDP8%左右,毫無財政壓力。
綜上而言,可見新加坡完全沒有賣地賺錢的內驅動力,再加上近年以來保守主義在全球範圍內捲土重來,民粹主義更是逐漸勢大,多元社會下的新加坡,更需要貫徹「居者有其屋,恆產者恆心」的住房政策,穩定社會。
不過新加坡畢竟是「城邦式國家」不僅財稅上面不分地方和中樞,2018年統計的人口亦只564萬,憑藉新加坡政府的財力以及數十年來住宅政策積累的資源,這才能夠為新加坡公民提供「無微不至」的廉價住宅和相關配套政策——畢竟房地產的背後,是上下游一全套的高低不等的工業產業鏈以及龐大的就業市場,此絕非美國等大國可以完全效仿,而只能借鑑其具有全民性的兜底優點,化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