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方言在没落。方言没有了,怎么办?新加坡的华人的方言,在方言的世界里面,是微不足道的。只要中国还在,新加坡影响不了方言的盛衰。重点还是在中国。现在有一些地缘会馆要再回中国去寻根,加强联系,都是努力在试图把纽带再接上去。刚才说的方言传统,譬如戏剧,特别是地方戏曲,经常有人把中国的剧团乐团带过来,努力推广推动,有不同程度的成功。我常常说,客家话从世界上消失,那怎么可能?但是你如果拿来跟一百年前,某个社区来比,不论是在新加坡或在中国,那情况肯定是有变化的。
问:事实是方言禁令不时引起争议,一路来也常有希望放宽方言禁令的声音,最近官方连续拍摄方言剧向老年人宣传政府施政,有论者认为这是方言的回潮,您有怎样的观察?
答:有不少以地缘与语缘为基础的会馆,还是在努力保留方言,并推广方言文化。在民间,也还有公民自觉和民间自发的“保留方言运动”。近年来,各个宗乡团体大规模举办世界恳亲大会,办“潮州节”“客商大会”等等,开展历史学者曾玲所称的“宗乡文化复兴运动”。在华语运动的大环境下,这些境内和跨境的努力究竟有何作为,会有何成效,还有待观察。不过凡是有这类活动,也都要注意到它都可能是双刃剑,要注意是否有重整帮派、排斥外人的倾向。
方言近年是不是有回潮的现象?现在每星期五中午电视有一个方言剧节目,以老年人为对象,我觉得这是一个松动的象征,但是也很诡异。允许方言节目,理由都是为了宣讲政策。用方言讲政策这是有前例的,沙斯时也是利用方言讲政策,再譬如“建国一代”的优惠的解说。当有需要的时候,部长用方言来解释,这是非常功利性的。虽然如此,在我看来还是有政策性的松绑。特别是到了“后李光耀时代”,少了老人家的关切,或许严厉管制方言这一页,可以翻过去了。
电视广播的管理机构早在90年代,新加坡广播管理局 (SBA)时 期就成立了一个华文电视节目咨询委员会,我在创立初期就受邀为主席。1996年和2003年的年度报告,委员会两度建议放宽方言禁令。有关方面很快就有反应,表示事关基本政策,不能接受;同时也说要是放松允许一种方言广播,就必须同时允许另五种方言广播。其实我们从来没有说必须要播放方言节目,只是建议政府不要去禁止。假如没有观众无利可图,谁会要去做一个节目?现在星期五中午的方言剧节目,要不是政府给钱,谁要去做?
问:讲华语运动推行了三十多年后,李光耀说这个运动面对的最大挑战不再是方言,而是英语逐渐成为家庭的主要语言的趋势。在您看来,讲华语运动应该如何走下去?
答:其实早在1990年代开始,讲华语运动就开始转以讲英语背景的白领阶级为对象。2000年之后,更是集中力量针对年轻的一代,鼓励多讲华语。讲华语运动的目标和策略可以说是与时并进。讲华语运动推行37年了,今后要怎么走,还不知道。我想到的是,如此长期的运动要怎么结束啊?讲华语运动到底有多成功,甚至于怎样才算成功,都难有定论。我倒是很肯定政府的努力。如果不能成功,新加坡以后就变成一个英语的社会。你看外面那些家庭都在跟孩子讲不三不四的英语,到最后可能就跟在美国的华人社会一样。
我在李光耀双语基金会担任董事,一开始是王瑞杰做主席,现在是黄志明教育部长。跟他们开会时,我觉得他们的态度很积极,很开放,很努力。虽然这是个半政府机构,基金会的秘书处成员,很多都是教育部的。基金会的资金不少,这笔钱要怎么用,要鼓吹什么?鼓吹的对象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幼儿的双语教育。而且双语教育在这边的目标是很清楚的,没有一个项目是要推动英文。所有的重点,都放在怎么样推动母语的学习。很明显的,英语不须要推动,大环境已经在这里。双语就是英语加母语,资源都投放在这里,要我们的下一代,从幼儿时期开始,学好母语。在这一方面,我不怀疑政府的诚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