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方言在沒落。方言沒有了,怎麼辦?新加坡的華人的方言,在方言的世界裡面,是微不足道的。只要中國還在,新加坡影響不了方言的盛衰。重點還是在中國。現在有一些地緣會館要再回中國去尋根,加強聯繫,都是努力在試圖把紐帶再接上去。剛才說的方言傳統,譬如戲劇,特別是地方戲曲,經常有人把中國的劇團樂團帶過來,努力推廣推動,有不同程度的成功。我常常說,客家話從世界上消失,那怎麼可能?但是你如果拿來跟一百年前,某個社區來比,不論是在新加坡或在中國,那情況肯定是有變化的。
問:事實是方言禁令不時引起爭議,一路來也常有希望放寬方言禁令的聲音,最近官方連續拍攝方言劇向老年人宣傳政府施政,有論者認為這是方言的回潮,您有怎樣的觀察?
答:有不少以地緣與語緣為基礎的會館,還是在努力保留方言,並推廣方言文化。在民間,也還有公民自覺和民間自發的「保留方言運動」。近年來,各個宗鄉團體大規模舉辦世界懇親大會,辦「潮州節」「客商大會」等等,開展歷史學者曾玲所稱的「宗鄉文化復興運動」。在華語運動的大環境下,這些境內和跨境的努力究竟有何作為,會有何成效,還有待觀察。不過凡是有這類活動,也都要注意到它都可能是雙刃劍,要注意是否有重整幫派、排斥外人的傾向。
方言近年是不是有回潮的現象?現在每星期五中午電視有一個方言劇節目,以老年人為對象,我覺得這是一個鬆動的象徵,但是也很詭異。允許方言節目,理由都是為了宣講政策。用方言講政策這是有前例的,沙斯時也是利用方言講政策,再譬如「建國一代」的優惠的解說。當有需要的時候,部長用方言來解釋,這是非常功利性的。雖然如此,在我看來還是有政策性的鬆綁。特別是到了「後李光耀時代」,少了老人家的關切,或許嚴厲管制方言這一頁,可以翻過去了。
電視廣播的管理機構早在90年代,新加坡廣播管理局 (SBA)時 期就成立了一個華文電視節目諮詢委員會,我在創立初期就受邀為主席。1996年和2003年的年度報告,委員會兩度建議放寬方言禁令。有關方面很快就有反應,表示事關基本政策,不能接受;同時也說要是放鬆允許一種方言廣播,就必須同時允許另五種方言廣播。其實我們從來沒有說必須要播放方言節目,只是建議政府不要去禁止。假如沒有觀眾無利可圖,誰會要去做一個節目?現在星期五中午的方言劇節目,要不是政府給錢,誰要去做?
問:講華語運動推行了三十多年後,李光耀說這個運動面對的最大挑戰不再是方言,而是英語逐漸成為家庭的主要語言的趨勢。在您看來,講華語運動應該如何走下去?
答:其實早在1990年代開始,講華語運動就開始轉以講英語背景的白領階級為對象。2000年之後,更是集中力量針對年輕的一代,鼓勵多講華語。講華語運動的目標和策略可以說是與時並進。講華語運動推行37年了,今後要怎麼走,還不知道。我想到的是,如此長期的運動要怎麼結束啊?講華語運動到底有多成功,甚至於怎樣才算成功,都難有定論。我倒是很肯定政府的努力。如果不能成功,新加坡以後就變成一個英語的社會。你看外面那些家庭都在跟孩子講不三不四的英語,到最後可能就跟在美國的華人社會一樣。
我在李光耀雙語基金會擔任董事,一開始是王瑞傑做主席,現在是黃志明教育部長。跟他們開會時,我覺得他們的態度很積極,很開放,很努力。雖然這是個半政府機構,基金會的秘書處成員,很多都是教育部的。基金會的資金不少,這筆錢要怎麼用,要鼓吹什麼?鼓吹的對象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幼兒的雙語教育。而且雙語教育在這邊的目標是很清楚的,沒有一個項目是要推動英文。所有的重點,都放在怎麼樣推動母語的學習。很明顯的,英語不須要推動,大環境已經在這裡。雙語就是英語加母語,資源都投放在這裡,要我們的下一代,從幼兒時期開始,學好母語。在這一方面,我不懷疑政府的誠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