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旅游业,新加坡在2019年吸引了1910万人次旅客,旅游业总收入为277亿元,占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5.4%,高于建筑业和资讯通信业的占比。不包括餐饮和零售等旅游相关行业,新加坡的酒店、景点和旅行社等核心旅游业者去年共聘用了6万5000名员工。
疫情爆发后,边境管控措施让新加坡失去了外国游客。所有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包括酒店、零售等等,都遭受重创,新加坡旅游业步履维艰。

新加坡旅游局7月发布公告称,受疫情影响,今年1月至3月,新加坡接待国际旅客约270万人次,同比下降43.2%。同时,新加坡旅游总收入约为40亿新元(约合人民币201.19亿元),同比减少约39%。
而第一季度还不是新加坡旅游业的最低谷。
新加坡从4月7日至6月1日实施了名为“断路器”的疫情阻断措施,让旅游相关服务陷入停滞。而且,即使新加坡在6月2日进入“解封”第一阶段,旅游业也没有随之解禁。直到7月1日,才有部分旅游企业获批重新开始运营,但这样的运营也面临重重限制,而且外国游客还无法恢复。

7月15日,新加坡著名景点圣淘沙名胜世界宣布裁员,当地媒体称被解雇的员工可能达2000人。圣淘沙名胜世界表示,裁员是因为疫情给新加坡旅游业带来了“毁灭性冲击”。
7月18日,新加坡旅游业最亮眼的名片之一、新加坡酒店界传奇——莱佛士酒店因重修开业不久便遭遭疫情重击,收入严重下滑,宣布裁掉15%的员工。
有分析师接受《海峡时报》采访时表示,预测金沙酒店情况也不容乐观,恐将步莱佛士酒店后尘。
“由于新冠影响,滨海湾金沙集团不得不裁掉部分员工,这只是时间问题。 这是因为单靠新加坡国内市场是不可持续的,旅游业何时可以重启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更可怕的是,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加坡旅游业面对的困局还将延续下去,缺失国际旅客将让整个行业蒙受巨大损失。
为了应对国际旅客的缺失,新加坡政府想尽办法拉动旅游内需。
7月22日,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圣淘沙开发公司和新加坡旅游局联合宣布推出“重新探索新加坡”(SingapoRediscovers)计划,旨在支持本地化生活方式和当地旅游业,鼓励新加坡居民探索新加坡的不同方面。
具体来说,三方将拨款4500万新元,通过与社区合作寻找鲜为人知景点,策划邻里特制行程,以及推出优质体验和优惠折扣三方面内容,刺激内需,鼓励本地人在境内游玩和消费。

推出这项计划是希望新加坡人能把每年的旅游预算花一部分在国内。2018年新加坡人海外旅游消费340亿新元,而外国游客在新加坡的消费大约是270亿新元。
从数字上看,新加坡人的旅游预算的确能拉本国旅游业一把,但事实上这个计划的效果存疑。
《联合早报》对此发表社论指出,新加坡内需市场小,单靠本地消费者难以支撑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失去国际游客后,新加坡没有条件如其他一些国家那样,能依靠国内市场做到“一切如常”。
所以,开放边境,对新加坡的旅游业和航空业来说,几乎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
8月17日下午,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Heng Swee Keat)发表声明,宣布政府将额外拨出总值80亿新元的财政预算。

这已经是新加坡政府发放的第五轮财政补贴了。
截止目前,新加坡政府总计颁布了五项抗疫援助配套,前四次抗疫预算案总值929亿新元,其中共动用国库资金520亿新元。
-今年2月18日政府宣布年度预算案时,首次将其中64亿新元拨作应付冠病疫情用途;
-3月26日,疫情在本地迅速蔓延之际,政府又一次推出484亿新元的“坚韧团结”预算案,用于应对疫情;
-4月7日,政府追加总值51亿新元的“同舟共济”预算案,为抗疫加强力度;
-5月26日,政府再次颁布总值330亿新元的第四个抗疫预算案,名为“坚毅向前”;
-8月17日,颁布的总值80亿新元的抗疫延续纾困措施,为在此艰难处境下的企业和新加坡人持续提供支持。
此次补贴中,航空与旅游行业将获得50%的薪水补助金,长达7个月;另外,政府将额外拨款1亿8700万新元来支持航空行业。因本地旅游业受到重挫,政府也将再度拨出3亿2000万新元的“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费券”(Rediscover Singapore Vouchers)来推动国内旅游。
但是,再有钱的政府也不可能一直“补贴”下去,为了经济的发展,新加坡的边境开放,是“不得不”,也是“必须”。
03. 健康与经济可以共存吗?
“健康和经济的考量并不相互矛盾”
王乙康部长如是说道。
所以,在疫情传播性依然较高且暂无有效疫苗大规模使用的情况下,保护健康和发展经济真的可以并行不悖吗?
关注新加坡的人都可以在近期政府发布的疫情数据中发现,近期,在新加坡逐步开放边境之后,输入型病例已有所增加。

这已经是新加坡面对的第三波境外输入疫情了。
此次输入病例中,以全球疫情“重灾区”印度为首(64人),其次是菲律宾(24人),其余的来自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美国等国家。
大部分输入病例为工作准证持有人(27人)和新加坡人(23人),还有20名永久居民和19名家属准证持有人。
这并不足为奇,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特性和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虽说疫情爆发以来,各国纷纷出台了各种出行限制,但往返新加坡的人还是不在少数。
新加坡国立大学Saw Swee Hock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副院长亚历克斯·库克(Alex Cook)副教授表示,自一月份第一波来自武汉的输入病例和三月份第二波来自欧美国家的输入病例之后,目前新加坡正经历著第三波比较密集的输入病例。
我们从第二波输入病例中总结到的经验是,隔离是消除输入病例造成二次传播最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继续使入境者与社区人群隔离,那么就不用太担心会引发社区传播。
这么一看,这第三波境外输入疫情情况好像并不乐观?
再来看看新加坡应对这波境外输入疫情的措施:
目前,新加坡会对所有入境的旅客进行病毒检测,对检测到的所有确诊病例进行集中隔离,对检测结果呈阴性的旅客,当局会严格监控其未来14天的行程,任何基于家庭的隔离制度也需要严格执行,确保不会引发社区传播。
8月4日,新加坡移民关卡局(ICA),人力部(MOM)和教育部(MOE)还在联合新闻稿中宣布了一个重磅新措施:从8月10日晚上11:59起,所有需要执行居家通告(SHN)的入境者需要在整个14天的隔离期间佩戴电子追踪器。

从中国大陆、韩国、台湾和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除外)入境新加坡者目前只需要在他们的住所履行14天的居家通知。
相反的,从其他国家入境新加坡的人仍然必须在指定设施履行居家通知。
总结一下,需要强制佩戴电子追踪器的人:过去14天内去过澳洲(维多利亚州除外),文莱,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内地,新西兰,韩国,中国台湾和越南的人,抵新后将执行居家隔离;以及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永久居民,各种长期准证持有人(包括学生准证持有人,工作准证持有人及其家属)。

事实上,王乙康在表示考虑边境开放时,有提到一个前提:逐步向疫情相近国家和地区开放。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逐步,和疫情相近。
逐步,就代表,新加坡并不会不计后果地一下子全部开放,更有可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小批量开放开始尝试,在可控范围内接待少数外国游客;
疫情相近国家,这个的衡量标准就有些模糊,是按照确诊病例总数呢?还是感染率?抑或是死亡率?以及,如何去判定某个国家/区域是否控制好了疫情呢?

这一点还有待新加坡政府给出确切的答案。
除此之外,王乙康部长在提到可能取消14天隔离要求时,还特别强调会以严格的病毒测试机制来取代,结合新加坡在抗击前两轮境外输入疫情方面的表现,或许也可以让民众们稍微放心一点。
总而言之,在关于开放边境与入境隔离的问题上,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零风险,盲目追求零输入案例不是一个科学的目标。
这样的话,健康是保住了,经济也可能垮了,到时候受苦的依然是广大民众。
但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境外输入疫情带来的健康风险,也显然是不可取的。
对新加坡而言,健康与经济可以共存,但必须采取让民众放心的检测及其他防控措施,把输入风险降到最小,同时把握好开放的程度。
至于如何把握这个度,就要看新加坡政府的功力了。
资料来源:
1. 联合早报:王乙康:我国考虑对疫情相近区域游客开放一般旅行
2. 英国研究中心:韦伶铃:疫情下的英国入境隔离政策:为何招致反对?
3. 北京日报:国家卫健委:早期未对所有入境人员集中隔离,导致疫情扩散
4. 中国政府网:入境人员隔离、无症状感染者筛查……防控境外疫情输入这样做!
5. 新华财经:疫情之下,新加坡旅游业步履维艰
6. 时代财智:王瑞杰:再拨80亿新元配套援助疫情
7.梁建章:入境隔离要分级管理,避免一刀切
8.人民网:欧洲单日新增病例数持续上升 感染群体趋年轻化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