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甲虫......这些看起来很吓人的昆虫,可能很快就要端上我们的餐桌了!
最近,新加坡食品局看样子在探讨一项大计划:将16种昆虫,列入可食用的范围内!

图源:iStock
不过,这项计划目前似乎只是在初步考虑阶段,食品局并未公布何时开始落实的详情。
单单是这个意向,透露出来之后,就引发了很多网民的议论。
在新加坡生活的我们,以后可能时常就要和昆虫“作伴”了~
新加坡政府部门官宣 这些昆虫未来将可能上餐桌
说起来,新加坡食品局开始探讨食用昆虫的可能性,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一些考量的。
在接受新加坡本地媒体采访时,食品局发言人表示,当局是参考了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泰国等允许食用某些昆虫物种的国家后,才有了这个想法的。
而且,随着人口不断增多,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蛋白质的需求,通过昆虫来补充营养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大势所趋”。

几年前,据市场研究报告指出,全球食用昆虫市场在2018至2023年间,以23.8%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增长,并在2023年达到11.8亿美元的规模。
一位丹麦技术研究所的生物学家埃克曼就表示,未来10年左右,以昆虫为主的食物可能在欧洲无处不在。
“就像他们现在吃寿司那样,年轻人会发现用昆虫粉做意大利面和炒昆虫是理所当然的。”他是这么说道的。
事实上,世界范围内其实已经有不少国家,有着长期食用昆虫的历史了。像是韩国人爱吃的蚕蛹,以及在泰国大街小巷经常都能见到的煎蟋蟀等等。

因此,食品局评估了一些昆虫的可食用性后,决定将这个课题拿出来讨论讨论。
当然,也不是什么样的昆虫都适合人类吃,在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后,目前食品局暂时一共列出了16种被批准食用的昆虫清单,包括蟋蟀、蚱蜢、黄粉虫幼虫、蚕、欧洲蜜蜂和独角仙等等。

示意图,图源:mothership
另外,不论是在本地养殖,还是那些从国外进口的昆虫,即使未来能够售卖也必须经过食品局的严加管控。
从国外进口的商家,必须要向当局提供正规昆虫养殖机构的证明,就连昆虫饲料,也必须完全没有经历过病原体或有害污染物的污染后,才能进入新加坡。
而至于那些还没有人类食用历史的昆虫,相关公司则必须向食品局提交安全评估以供审查。

图源:联合国
目前来看,走出这一步对于新加坡来说其实并不意外。
毕竟,从很早开始,新加坡就在寻求用替代蛋白质来源以保障本地的粮食安全。而昆虫就是相当好的蛋白质来源。
像是在新加坡相当出名的、用蟋蟀粉生产蛋白棒的创业公司Altimate Nutrition,其创始人就表示每一百克蟋蟀提供的蛋白质甚至是一百克牛肉的三倍之多!

图源:Altimate Nutrition
当然,消息一经公布,他们就立即闻风而动,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番。
另外,消息还引来了不少本地相关业者的兴趣。食品局透露,目前已经接到了超过十家企业的问询。
不过,虽然看起来昆虫带来的好处多多,但受限于外形和对其干净程度的担忧,并不是所有新加坡人都表示了认同。
网络上,网友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意见。一些人表示,自己无法接受昆虫作为蛋白质来源。

“蛋白质有很多种形式,这(昆虫)显然是其中一种。然而,现在的问题是人类并没有面临蛋白质来源枯竭,只能求助于昆虫......”
一些人也表示,即使未来昆虫允许被端上餐桌,自己也是不会去吃的。

“这(昆虫)简直太恶心了,而且它们也真的没什么可以吃的!” 在另一方面,也有人对此持相当包容的态度,认为只要有其他国家已经当了“小白鼠”,试试也无妨。

“其他国家已经将它(昆虫)作为一种更可持续的蛋白质来源的替代品。如果它是没有毒性的/肮脏的并且是可食用的,为什么不呢?”
整个新加坡,目前对于要不要吃昆虫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态度。
在计划真的落实前,这或许会是新加坡社会上将一直存在并碰撞的两种主流声音。
目前,食品局也没有把话说死,一切都要等到今年12月24日相关调查结束后,或许才有答案。
为了新加坡的人健康和营养 新加坡政府这些年做了很多事
必须要承认的是,推出食用昆虫,政府的初衷是为了保障新加坡的食品安全。
毕竟,作为一个没有自然资源,四面环水的小岛国,新加坡的食物需要依赖大量进口。

换言之,新加坡的食品安全相当脆弱,即使是政府这些年来不断努力,还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
就比如,今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对禁止鸡肉出口后,立马就对新加坡市场造成严重冲击,鸡肉价格比过去贵了很多很多......

鸡饭价格也贵了很多,图源:CNN
这些年来,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寻求多方位的替代食品来源,以图减轻这些不可控的事件,对本地食品安全带来冲击。
当然,保障食品安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也很重视食品健康,甚至不惜立法进行管控。
全面禁止反式脂肪 2019年,新加坡卫生部宣布,从2021年6月开始,在食品中全面禁用人造反式脂肪。
这项禁令,涵盖了新加坡市面上的所有食品。无论这些食物是否是在新加坡制造或进口,食品制造商都得确保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部分氢化油(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零售商和进口商也要确保他们销售的食品中不含这类成分。

图源:Bakery and snacks
早在2013年,卫生部就对此下手,把油和脂肪中的反式脂肪含量限制在2%以下。
如此针对反式脂肪,还是因为它对于人体危害太大。研究发现,反式脂肪会显著提高人类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要是每天多摄取了四克反式脂肪,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会增加23%!

图源:Jaga-me
控糖、禁止含糖饮料
摄取过多糖分,不仅会让人患上骨质疏松症和糖尿病的几率大增,还容易造成人体内尿酸形成过高,从而进一步增加人类患上痛风的概率。
因此,在2018年,新加坡政府就颁布了面向全社会的征询文件,围绕新加坡居民如何减少摄入糖分议题,从强制性包装正面营养标签、广告监管、提高高糖产品消费税等多个方面提出设想,超84%的新加坡居民表示赞同。

到了今年8月,新加坡政府终于正式开始向糖下手了。卫生部长王乙康,在出席一场活动时表示,从2023年年底开始新加坡将禁止含糖量与反式脂肪酸较高的饮料进行广告宣传,具体措施将在明年年中公布。

王乙康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解释详情
除此之外,为了明确饮料中的糖分含量,新加坡卫生部还将采取“Nutri-Grade标签分级制度”。这项措施将在今年12月30日起开始生效。
其中A、B两色是较健康的绿色,C和D分别是橙色和红色。

图源:mothership
也就是说,商家今后必须在饮料包装及电子菜单中表明糖量与反式脂肪酸含量,让人看得清楚吃得明白。
根据标签的不同,糖分和饱和脂肪含量最高的D级包装饮料,也会在未来被禁止做任何广告宣传!
收盐税、推广低钠盐
吃得太咸,也是现今人类健康的一个相当大的隐患。
为此,在今年三月的国会辩论上,新加坡卫生部推出了三大方案。
除了鼓励商家调整配方,生产钠含量较低的酱料和调味料,以及加强人民减纳的重要性外,卫生部下属的保健促进局,将推出“较健康食材开发计划”,让全民都使用纳含量比普通盐少30%的低钠盐作为替代品。

图源:海峡时报
而且,政府目前也在研究针对钠含量高的加工食品征收盐税,以降低人们的盐摄取量。
总而言之,新加坡政府还是希望人民以后生活得更健康一些。毕竟,新加坡老龄化加速已经是个正在发生的事情。
要是他们年轻时吃的不太健康患上各种疾病,等老了就真的有罪受了......
新加坡食品局权利大 这些事情都归它管
很多来新加坡多年的小伙伴,可能对新加坡食品局这个政府机构并不熟悉。
其实,它是在2019年4月1日才成立的部门,前身为新加坡农粮局,并接管了一些之前由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和卫生科学局分别监管的食品相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