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甲蟲......這些看起來很嚇人的昆蟲,可能很快就要端上我們的餐桌了!
最近,新加坡食品局看樣子在探討一項大計劃:將16種昆蟲,列入可食用的範圍內!

圖源:iStock
不過,這項計劃目前似乎只是在初步考慮階段,食品局並未公布何時開始落實的詳情。
單單是這個意向,透露出來之後,就引發了很多網民的議論。
在新加坡生活的我們,以後可能時常就要和昆蟲「作伴」了~
新加坡政府部門官宣 這些昆蟲未來將可能上餐桌
說起來,新加坡食品局開始探討食用昆蟲的可能性,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經過了一些考量的。
在接受新加坡本地媒體採訪時,食品局發言人表示,當局是參考了歐盟、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和泰國等允許食用某些昆蟲物種的國家後,才有了這個想法的。
而且,隨著人口不斷增多,為了滿足人們對於蛋白質的需求,通過昆蟲來補充營養已經成為了世界範圍內的「大勢所趨」。

幾年前,據市場研究報告指出,全球食用昆蟲市場在2018至2023年間,以23.8%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增長,並在2023年達到11.8億美元的規模。
一位丹麥技術研究所的生物學家埃克曼就表示,未來10年左右,以昆蟲為主的食物可能在歐洲無處不在。
「就像他們現在吃壽司那樣,年輕人會發現用昆蟲粉做義大利面和炒昆蟲是理所當然的。」他是這麼說道的。
事實上,世界範圍內其實已經有不少國家,有著長期食用昆蟲的歷史了。像是韓國人愛吃的蠶蛹,以及在泰國大街小巷經常都能見到的煎蟋蟀等等。

因此,食品局評估了一些昆蟲的可食用性後,決定將這個課題拿出來討論討論。
當然,也不是什麼樣的昆蟲都適合人類吃,在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後,目前食品局暫時一共列出了16種被批准食用的昆蟲清單,包括蟋蟀、蚱蜢、黃粉蟲幼蟲、蠶、歐洲蜜蜂和獨角仙等等。

示意圖,圖源:mothership
另外,不論是在本地養殖,還是那些從國外進口的昆蟲,即使未來能夠售賣也必須經過食品局的嚴加管控。
從國外進口的商家,必須要向當局提供正規昆蟲養殖機構的證明,就連昆蟲飼料,也必須完全沒有經歷過病原體或有害污染物的污染後,才能進入新加坡。
而至於那些還沒有人類食用歷史的昆蟲,相關公司則必須向食品局提交安全評估以供審查。

圖源:聯合國
目前來看,走出這一步對於新加坡來說其實並不意外。
畢竟,從很早開始,新加坡就在尋求用替代蛋白質來源以保障本地的糧食安全。而昆蟲就是相當好的蛋白質來源。
像是在新加坡相當出名的、用蟋蟀粉生產蛋白棒的創業公司Altimate Nutrition,其創始人就表示每一百克蟋蟀提供的蛋白質甚至是一百克牛肉的三倍之多!

圖源:Altimate Nutrition
當然,消息一經公布,他們就立即聞風而動,準備摩拳擦掌大幹一番。
另外,消息還引來了不少本地相關業者的興趣。食品局透露,目前已經接到了超過十家企業的問詢。
不過,雖然看起來昆蟲帶來的好處多多,但受限於外形和對其乾淨程度的擔憂,並不是所有新加坡人都表示了認同。
網絡上,網友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意見。一些人表示,自己無法接受昆蟲作為蛋白質來源。

「蛋白質有很多種形式,這(昆蟲)顯然是其中一種。然而,現在的問題是人類並沒有面臨蛋白質來源枯竭,只能求助於昆蟲......」
一些人也表示,即使未來昆蟲允許被端上餐桌,自己也是不會去吃的。

「這(昆蟲)簡直太噁心了,而且它們也真的沒什麼可以吃的!」 在另一方面,也有人對此持相當包容的態度,認為只要有其他國家已經當了「小白鼠」,試試也無妨。

「其他國家已經將它(昆蟲)作為一種更可持續的蛋白質來源的替代品。如果它是沒有毒性的/骯髒的並且是可食用的,為什麼不呢?」
整個新加坡,目前對於要不要吃昆蟲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態度。
在計劃真的落實前,這或許會是新加坡社會上將一直存在並碰撞的兩種主流聲音。
目前,食品局也沒有把話說死,一切都要等到今年12月24日相關調查結束後,或許才有答案。
為了新加坡的人健康和營養 新加坡政府這些年做了很多事
必須要承認的是,推出食用昆蟲,政府的初衷是為了保障新加坡的食品安全。
畢竟,作為一個沒有自然資源,四面環水的小島國,新加坡的食物需要依賴大量進口。

換言之,新加坡的食品安全相當脆弱,即使是政府這些年來不斷努力,還是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
就比如,今年6月馬來西亞宣布對禁止雞肉出口後,立馬就對新加坡市場造成嚴重衝擊,雞肉價格比過去貴了很多很多......

雞飯價格也貴了很多,圖源:CNN
這些年來,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尋求多方位的替代食品來源,以圖減輕這些不可控的事件,對本地食品安全帶來衝擊。
當然,保障食品安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也很重視食品健康,甚至不惜立法進行管控。
全面禁止反式脂肪 2019年,新加坡衛生部宣布,從2021年6月開始,在食品中全面禁用人造反式脂肪。
這項禁令,涵蓋了新加坡市面上的所有食品。無論這些食物是否是在新加坡製造或進口,食品製造商都得確保生產過程中沒有使用部分氫化油(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零售商和進口商也要確保他們銷售的食品中不含這類成分。

圖源:Bakery and snacks
早在2013年,衛生部就對此下手,把油和脂肪中的反式脂肪含量限制在2%以下。
如此針對反式脂肪,還是因為它對於人體危害太大。研究發現,反式脂肪會顯著提高人類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要是每天多攝取了四克反式脂肪,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就會增加23%!

圖源:Jaga-me
控糖、禁止含糖飲料
攝取過多糖分,不僅會讓人患上骨質疏鬆症和糖尿病的幾率大增,還容易造成人體內尿酸形成過高,從而進一步增加人類患上痛風的機率。
因此,在2018年,新加坡政府就頒布了面向全社會的徵詢文件,圍繞新加坡居民如何減少攝入糖分議題,從強制性包裝正面營養標籤、廣告監管、提高高糖產品消費稅等多個方面提出設想,超84%的新加坡居民表示贊同。

到了今年8月,新加坡政府終於正式開始向糖下手了。衛生部長王乙康,在出席一場活動時表示,從2023年年底開始新加坡將禁止含糖量與反式脂肪酸較高的飲料進行廣告宣傳,具體措施將在明年年中公布。

王乙康在個人社交媒體上解釋詳情
除此之外,為了明確飲料中的糖分含量,新加坡衛生部還將採取「Nutri-Grade標籤分級制度」。這項措施將在今年12月30日起開始生效。
其中A、B兩色是較健康的綠色,C和D分別是橙色和紅色。

圖源:mothership
也就是說,商家今後必須在飲料包裝及電子菜單中表明糖量與反式脂肪酸含量,讓人看得清楚吃得明白。
根據標籤的不同,糖分和飽和脂肪含量最高的D級包裝飲料,也會在未來被禁止做任何廣告宣傳!
收鹽稅、推廣低鈉鹽
吃得太咸,也是現今人類健康的一個相當大的隱患。
為此,在今年三月的國會辯論上,新加坡衛生部推出了三大方案。
除了鼓勵商家調整配方,生產鈉含量較低的醬料和調味料,以及加強人民減納的重要性外,衛生部下屬的保健促進局,將推出「較健康食材開發計劃」,讓全民都使用納含量比普通鹽少30%的低鈉鹽作為替代品。

圖源:海峽時報
而且,政府目前也在研究針對鈉含量高的加工食品徵收鹽稅,以降低人們的鹽攝取量。
總而言之,新加坡政府還是希望人民以後生活得更健康一些。畢竟,新加坡老齡化加速已經是個正在發生的事情。
要是他們年輕時吃的不太健康患上各種疾病,等老了就真的有罪受了......
新加坡食品局權利大 這些事情都歸它管
很多來新加坡多年的小夥伴,可能對新加坡食品局這個政府機構並不熟悉。
其實,它是在2019年4月1日才成立的部門,前身為新加坡農糧局,並接管了一些之前由新加坡國家環境局和衛生科學局分別監管的食品相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