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关的是,新加坡华人对这些新名称的使用有不同的反应。许多人支持孙中山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当中华民国采纳了五族共和,以及后来的中华民族时,新加坡华人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这些引入的名称。所有华文学校的教科书中都使用了这些词汇。但一些成年人却对它们感到困惑。
然后,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时,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并宣称自己是国际主义者,人们就发现了自相矛盾之处。对许多人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质是民族主义的。中共的建国理念之一,是成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人们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也因此产生疑惑。
汉族是最大的民族,约占总人口的91%至92%。他们的身份和分布确实引发了争议,但且让我们接受这个数字。但对于其他55个民族中约9%的人来说,他们可以共同对中国至少一半的土地提出祖传权利的诉求。
那么,新加坡华人在这方面的立场如何?这就涉及如何识别和认清与中国的多重关系的问题。问题的另一面是,何谓“华人”,这个问题本身似乎一直在变化。我听到有人说,“新加坡”和新加坡的“华人”的概念一直在变化。这两者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这就带出了我的最后一个问题。
“新加坡华人”该作何解?
当新加坡正在改变,并试图为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民族国家的长期生存找到坚实的基础,同时又得作为全球城市,以及在东盟旗帜下,作为东南亚地区的心脏和中心时,这意味着什么?
另一方面,中国本身也在发生变化。曾经被统治、被羞辱、被打败,文明几乎毁灭的中国,在1949年后重新建立了起来。大家都为之感到惊讶。中国确实崛起了,现在能够独立对抗任何人,再也不会被欺负,再也不会受到伤害。
中国也认为自己继承了清朝、国民党的中华民国,以及在1949年以后巩固边界。它现在是一个拥有主权的民族国家,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中国的崛起,就是这么回事。
当然,也有人会说:“啊,还有另一个中国呀。”中华民国从未被征服过。它于1912年由袁世凯和孙中山的国民党建立。它仍然存在。名义上,仍然有一个中华民国。有人称它为台湾,但这不是它的正式名称。
世界各地的华人,或者说华裔,大约有5000万到6000万人,有些人说更多,这取决于他们的统计方式。
他们是怎样的“华人”?谁是华人?身为华人意味着什么?
一种定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认同中华文明的人,则是另一种定义。那些认同自己的祖先和谱系、方言群体、宗教或宗教习俗(无论是道教、佛教、儒教、回教、基督教,无论他们的选择是什么,甚至是华人敬拜的其他地方神灵)的人,他们都可以以某种方式认为自己是华人。
身为华人,对中国的认同有多种方式。虽然方式各异,但我认为它们都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这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同,即你如何识别自己的身份,但也取决于他人如何识别你。
这就回到了中国和新加坡是怎样一种关系的问题上。我从1996年起就住在新加坡。这是我在新加坡的第27个年头,即使在这26年里,我也看到了华人描述自己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新加坡华人”,到“华裔新加坡人”,再到去掉“华人”这个词,只说“新加坡人”;而忽视对中国这个国家的任何其他认同。在新加坡,到处都可以察觉到这些情况。
那么,何谓新加坡华人?这似乎取决于很多因素。这是我提出的三个问题中最难回答的一个。但每一个问题都涉及这样的认知,即新加坡经历了许多有时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变化,而中国也改变了很多。
中国再次变得强大、富裕,这是近200年来世界所未曾见的。但现在对我们的邻国,以及那些敌视中国,要遏制它,永远不让它发展到在它领土之外产生任何影响力的国家来说,却是真实地发生著的。所有这些都摆在眼前,你每天都读到这类新闻,避无可避。所有这些都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意味着什么?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创建国际秩序实有必要。我承认,我从不明白什么是“国际秩序”。但我要说的是,确实有这样一套秩序,人们普遍认为它是有效的,而新加坡积极参与其中。

作为一个小国,一个主权民族国家,以及与195个成员国中的所有其他民族国家享有平等地位,新加坡所依赖的联合国体系对其生存至关重要。
另外,体系的和平运作尤为重要。但是,当超级大国再次玩起类似于19世纪的国际政治游戏,使帝国政治现在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威胁到这一体系时,它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许多词汇、话语和使用的语言,都变得更具对抗性。而且使用它们的后果,也变得难以预料。我们要如何预测下一阶段的发展?如果把它与“何谓华人”这个问题放在一起,我们要如何为未来发生的意外之事做好准备?
我并不想以这种模棱两可的方式结束讨论,但我承认,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我所能说的是,对本区域的华裔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别人如何识别他们,他们如何识别自己,以及他们的存在可能意味着什么?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社会的国家,也是一个放眼全球的现代国家,有着令人钦佩的雄心壮志。其他国家如何看待这一点,以及这在多大程度上与中国和“华人性”(Chineseness)有关,仍然是一个问题。
这一切所显示的意义取决于太多的可变因素,我无法在此作出总结。我希望能为可能的答案提供一个更恰当的描述,但我没有答案。
我所能说的是,你必须尽可能仔细地审视这段时间一直在发生的无数变化,特别是那些让你感到吃惊的变化,就可以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应可以在我所提出的这些想法之外,对这些问题作出更深一层的思考。
作者王赓武,新加坡著名历史学家,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董事局主席。
本文是他于3月19日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与耶鲁—新加坡国大学院联办的讲座上发表的英语演讲。原载《联合早报》旗下英文电子杂志“思想中国”(ThinkChina)
黄金顺译
文章来源:来源于新加坡鱼尾文(此文作者是王赓武)。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8日,星期六
本文内容来自于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官方机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