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薇、杨玮玲、黄德炎……他们都曾在赛场上为新加坡洒下汗珠和泪水,瞧这些前国手,卸下战甲后,如何打赢人生下半场

2021年08月03日   •   2万次阅读

名作家亦舒说过:“最有本事的人,不是拿到好牌的人,而是知道几时该离开牌桌的人。”

本届东京奥运会已在冠病疫情下开幕,当我们在为参赛选手加油打气时,不要忘了曾经在赛场上为新加坡洒下汗珠和泪水的前国手。

卸下战甲的体坛名将,分享他们如何把运动员精神用在职场与家庭,也道出当年艰辛的体训与参加国际赛事,如何塑造了今日的他们。

他们都曾代表新加坡在国际体育赛场上驰骋,长时间艰苦的训练,面对比赛的高压,塑造了他们坚毅、刻苦、有韧性、不放弃的特质,如今这些奖牌换不到的品性,已成为他们人生下半场投身家庭与职场的信念。

李佳薇(前桌球国手):

成立“佳薇桌球学院”

作为新加坡国家桌球女队主将,李佳薇在2012年12月27日宣布退役时,不禁落泪。(档案照)

新加坡桌球前“一姐”李佳薇(40岁),曾代表新加坡参加东运会、共运会、亚运会和奥运会,她在31岁时为了儿子宣布退役。

李佳薇在2017年与本地私人俱乐部中华游泳会合作,开办“中华游泳会佳薇桌球学院”,旨在培养本地桌球新血,为新加坡桌球总会输送球员。学院成立以来,她几乎每两个月会从北京飞来新加坡,逗留两周至一个月,视察业务。现年12岁的儿子学校放假时,也会随妈妈前来,农历新年甚至逗留更长时间。冠病疫情暴发后,她无法如常飞到本地,但是,对本地的思念,未曾减少过。

人在北京的李佳薇接受《联合早报》长途电话访问时说,任何运动员都可以转型,不会只设定在某一个领域,像中国就有运动员转型往演艺、商界和餐饮业发展的例子。

据知,她退役的消息公开后,不同领域都先后有人找她合作,但都被她婉拒了。

她说:“如果想利用名气赚钱,是挺容易的。但我不想这么做。”

无可否认的,成立桌球学院无法赚大钱,但她觉得能回馈这个支持、爱护和培育她的国家,她感到很富足。

人在北京的李佳薇因疫情,已一年多无法来新视察桌球学院的业务和探望在这里的好友。(受访者提供)

她在长途电话中说:“在新加坡生活了20多年,我一直抱着感恩的心为新加坡做事。这是我必须和想要做的,是我的责任。“

2012年她为了多陪在北京生活的儿子而决定退役。她回忆说,儿子在2009年出世,但为专心备战,她在三年里与儿子见面的总次数不足一个月。

她希望疫情早日受控,可以再次来新。她说:“很怀念在新加坡跟大伙一起受训、打球的日子。”

运动员的特质就是坚持

李佳薇曾是新加坡四届奥运选手,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与队友为新加坡女子桌球队在团体赛中重夺阔别了48年的奥运银牌;2012年伦敦奥运,她也协助新加坡在桌球团体赛中获得铜牌。在她的打球生涯中,她曾在女单世界排名位居第三。从2003年至2006年,她也连续四届获颁最佳女运动员奖。

她道出运动员的特质就是“坚持”。因为“坚持”,运动员可以承受更严苛的训练和面对高压的环境,包括赛场。

她说:“运动员的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单纯的,就是训练、比赛,打球的日子是快乐的,我们到处比赛,压力也是大家一起面对。”

回忆在本地接受严苛训练的日子,她说初期因为要上课,所以是在上午上课前和晚上下课后训练,有时练球至凌晨。她回忆说:“黎教练(乒总技术主任黎仕汉)晚上来乒总,也常看到我在训练,还会送宵夜过来。”

新加坡桌球女队(左起)王越古、冯天薇和李佳薇,2008年在北京结束了国人48年的等待,带回新加坡史上第二枚奥运银牌。(档案照)

李佳薇当年为了儿子退役,疫情前,儿子学校放假时也会随她飞到本地。(受访者提供)

问及可有计划培养儿子成为桌球手,她马上说:“我儿子没有打桌球的细胞,很伤心。”她说儿子没有运动天赋。“我有逼他打球。但没要求他要打得多好或拿冠军,只希望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有‘坚持’的心态。”

高宁(前桌球国手):

新加坡男子桌球队主教练

同样是新加坡桌球国手的男单“一哥”高宁(39岁),在2018年底结束职业球员生涯后,成为新加坡男子桌球队主教练。

高宁在2015年东运会为新加坡摘下男单冠军。(乒总提供)

他在比赛中战绩显赫,男单世界排名曾高居第九,并代表新加坡参与三届(2008年、2012年和2016年)奥运会,且在2008年获颁最佳男运动员奖。高宁说,从七岁开始接触兵乓球运动后,就没想过要转行。

高宁(左)在2018年共运会与于梦雨拿下混双金牌。(乒总提供)

“桌球是我最熟悉、最擅长的,毕竟打了这么多年桌球,打球还是最适合我。”

他说,当教练有压力也有责任。压力是希望本地男子桌球队能冲出东南亚,在区域和世界级的比赛中打出好成绩,做得更好;责任则是确保球员都打下扎实的基础,除了球技还有积极的心态,不负众望。

目前带领新加坡男子桌球队在东京参加奥运的高宁,2018年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举行的共运会摘下桌球男单金牌。(档案照)

目前身在东京备战奥运的高宁,较早前接受本报视讯访问时说:“每个球员的心理状态不同,有的需要给点压力才能向前冲,打出好成绩。有的则会觉得压力太大,反而削弱表现。”

所以,身为教练,他说要能“因材施教”,不能一概严厉。

“陪伴是肯定的。训练的时候,我已经是天天陪伴他们了,何况是比赛。”

2008年的北京奥运,他曾经因为少了教练的陪伴而委屈落泪,所以当教练后,他不允许球员独自面对比赛的压力。甚至试过与球员在海外比赛时,同睡一房。

他说:“教练对球员来说是精神支柱,会让球员感觉踏实。”

除了与球员沟通互动,高宁也欢迎球员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直言,对18岁以下的球员,他会很严格,因为要确保他们打下扎实的基础。过了18岁,他则是以时而严格,时而“慈父”的方式与他们相处。

对他来说,运动员的坚持不仅是一种特质,也是魅力,推动他们继续努力,发挥最佳的球技。

高宁与太太都希望儿子在6岁时能开始练桌球。(受访者提供)

高宁的长子已经两岁,他与太太沟通过,希望儿子在六岁时开始练桌球。目前他太太怀第二胎,儿子预计会在本月底或八月初出世,正值他带队参加东京奥运会。他说:“女人生孩子不是小事,幸好我妈和岳父母都在这里陪伴她。”

朱丽莲(前女钩球手):

旅游局产业营销署长

朱丽莲在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担任钩球比赛的女技术官。(受访者提供)

本地女子钩球队前国手兼队长朱丽莲(46岁),在31岁时退役后,仍与热爱的体育项目钩球结下不解之缘,连续两届在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和本届东京奥运会上,成为亚洲唯一的女性技术官员,并已在本月20日代表新加坡飞往东京“执法”。

技术官员(Technical Official)在钩球比赛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工作范围包括赛事的整个管理,如赛场外协调和处理任何与比赛有关的纠纷,负责计时和输入比赛数据等,让赛事得以顺利进行。

朱丽莲说,这个“执法”工作不易为,除了要精通钩球项目的规则,还得在场外处理任何冲突事件,须兼具卓越的沟通和工作能力。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迅速“执法”和协调任何纠纷。其实,要成为杰出的技术官员必须经过国际曲联(International Hockey Federation,简称FIH)的专业评估和遴选。

朱丽莲现为新加坡旅游局市场营销司与产业营销署长,她接受本报访问时说,当国手最大的收获是练就坚强的性格。

她笑说:“我在19岁进入国家队,运动员经历比赛成绩的大起大落,喜怒哀乐,练就强大的心力,也非常刻苦。”

她说,运动员还有一项不为人知的“本事”:“脸皮厚”。她解释,练习时,教练会在众多球员面前大声责骂表现不好的球员,直接点出对方的弱点或质疑对方的能力。“所以,当我进入职场,被上司多讲几句,会坦然接受,不会觉得委屈哽咽或落泪。”

她透露,自己当初从校队要进入国家队时,教练就直接点出她的身高局限。

她说:“当时教练叫我转当裁判,不要当球员。我的身高(152公分)虽然不能改变,但我可以在技术上以勤补拙。”

自此,她每天做完功课就勤练钩球,控球、传球和运球的技术,皇天不负有心人,她最终成功进入国家队。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她也坚持一周练球三天,两天锻炼体能,星期六和日则参加比赛。

她回忆说:“那个时候,晚上8点至10点训练完毕后,回到家吃晚饭已经是晚上11点了,凌晨一两点才上床睡觉,隔天一早7点多就得起床,从没有喊过辛苦。”

她最为自豪的是在1999年的文莱东运会上,助新加坡女队攻进一个球,以1比0击败东道主文莱,为新加坡女子钩球队获得一枚铜牌。如今看着那面铜牌,她记忆犹新。2001年,新加坡女子钩球队也在吉隆坡的东运会上,夺得一面铜牌。

朱丽莲(前)1997年在澳大利亚珀斯训练时运球的英姿。(受访者提供)

朱丽莲在2000年升任国家女子钩球队队长,并在2006年宣布退役。她说,退役的导因是她在比赛时意外受伤,导致左膝韧带撕裂,必须入院动手术。

黄德炎(国家田径队"铁饼巨人"):

工教院西区体育课程部门主任

黄德炎在工艺教育学院(西区)任教,疫情前他常跟学生一起踢球,打成一片。(龙国雄摄)

以东运会10面金牌(包括一面链球金牌)的辉煌成绩,本地“铁饼巨人”黄德炎(52岁)退役后,在工艺教育学院西区担任体育教师,至今已五年。

黄德炎在16岁进入国家田径队,以投掷运动铁饼闻名,拥有“铁饼巨人”美誉。他在1999年文莱东运会上缔造的59米50东运铁饼纪录,至今仍没有人打破。不过,2013年在缅甸东运会上,问鼎第10面东运铁饼金牌失利后,他以44岁之龄宣布退役。

1/2
下一页

555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16万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万次阅读
新加坡地铁再现蹭饭女团,专盯安哥出手,30秒变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国人纷纷声援副总理颜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万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1万次阅读
留英博士到卡车司机,他从上海开电车狂飙3000公里惊现新加坡街头!
2025年05月03日   •   1万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918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阅读
每月生活费13000新币!新加坡火到发烫,中产们,这你受得了么?
2025年05月05日   •   8379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阅读
“抛弃”选区没信义? 移情别恋实属无奈 从一而终那是运气
2025年04月30日   •   4446次阅读
新加坡这个自然公园要这么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阅读
她在新加坡转行幼教后工资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变谁?
2025年04月30日   •   3933次阅读
黄循财:外国人、游客、高收入群体其实在补贴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阅读
24万富豪集体涌入新加坡!他们为何对狮城情有独钟?
2025年04月30日   •   3078次阅读
震惊!这个没有资源的"小红点"凭什么成功?副总理王瑞杰首次公开6大治国狠招
2025年05月01日   •   2907次阅读
💰 Netflix新加坡再次调涨订阅费!新加坡人每月要在这7个流媒体平台花多少钱?🔎
2025年05月03日   •   2907次阅读
新币兑人民币汇率5.63!创14年新高!换汇千万要警惕
2025年05月06日   •   2736次阅读
王乙康部长:许多民主国家寸步难行,新加坡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2025年05月03日   •   2736次阅读
南大vs国大硕士就业大揭秘:高薪背后竟然靠它?
2025年04月30日   •   2223次阅读
本地人很多都不知道!新加坡这8个鲜为人知地方,禁止进入!
2025年05月06日   •   2223次阅读
新加坡人过关新方式!手机一扫,轻松通关去马来西亚!
2025年05月06日   •   1881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