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家亦舒說過:「最有本事的人,不是拿到好牌的人,而是知道幾時該離開牌桌的人。」
本屆東京奧運會已在冠病疫情下開幕,當我們在為參賽選手加油打氣時,不要忘了曾經在賽場上為新加坡灑下汗珠和淚水的前國手。
卸下戰甲的體壇名將,分享他們如何把運動員精神用在職場與家庭,也道出當年艱辛的體訓與參加國際賽事,如何塑造了今日的他們。

他們都曾代表新加坡在國際體育賽場上馳騁,長時間艱苦的訓練,面對比賽的高壓,塑造了他們堅毅、刻苦、有韌性、不放棄的特質,如今這些獎牌換不到的品性,已成為他們人生下半場投身家庭與職場的信念。
李佳薇(前桌球國手):
成立「佳薇桌球學院」

作為新加坡國家桌球女隊主將,李佳薇在2012年12月27日宣布退役時,不禁落淚。(檔案照)
新加坡桌球前「一姐」李佳薇(40歲),曾代表新加坡參加東運會、共運會、亞運會和奧運會,她在31歲時為了兒子宣布退役。
李佳薇在2017年與本地私人俱樂部中華游泳會合作,開辦「中華游泳會佳薇桌球學院」,旨在培養本地桌球新血,為新加坡桌球總會輸送球員。學院成立以來,她幾乎每兩個月會從北京飛來新加坡,逗留兩周至一個月,視察業務。現年12歲的兒子學校放假時,也會隨媽媽前來,農曆新年甚至逗留更長時間。冠病疫情暴發後,她無法如常飛到本地,但是,對本地的思念,未曾減少過。
人在北京的李佳薇接受《聯合早報》長途電話訪問時說,任何運動員都可以轉型,不會只設定在某一個領域,像中國就有運動員轉型往演藝、商界和餐飲業發展的例子。
據知,她退役的消息公開後,不同領域都先後有人找她合作,但都被她婉拒了。
她說:「如果想利用名氣賺錢,是挺容易的。但我不想這麼做。」
無可否認的,成立桌球學院無法賺大錢,但她覺得能回饋這個支持、愛護和培育她的國家,她感到很富足。

人在北京的李佳薇因疫情,已一年多無法來新視察桌球學院的業務和探望在這裡的好友。(受訪者提供)
她在長途電話中說:「在新加坡生活了20多年,我一直抱著感恩的心為新加坡做事。這是我必須和想要做的,是我的責任。「
2012年她為了多陪在北京生活的兒子而決定退役。她回憶說,兒子在2009年出世,但為專心備戰,她在三年里與兒子見面的總次數不足一個月。
她希望疫情早日受控,可以再次來新。她說:「很懷念在新加坡跟大夥一起受訓、打球的日子。」
運動員的特質就是堅持
李佳薇曾是新加坡四屆奧運選手,2008年北京奧運會,她與隊友為新加坡女子桌球隊在團體賽中重奪闊別了48年的奧運銀牌;2012年倫敦奧運,她也協助新加坡在桌球團體賽中獲得銅牌。在她的打球生涯中,她曾在女單世界排名位居第三。從2003年至2006年,她也連續四屆獲頒最佳女運動員獎。
她道出運動員的特質就是「堅持」。因為「堅持」,運動員可以承受更嚴苛的訓練和面對高壓的環境,包括賽場。
她說:「運動員的生活相對來說是比較單純的,就是訓練、比賽,打球的日子是快樂的,我們到處比賽,壓力也是大家一起面對。」
回憶在本地接受嚴苛訓練的日子,她說初期因為要上課,所以是在上午上課前和晚上下課後訓練,有時練球至凌晨。她回憶說:「黎教練(乒總技術主任黎仕漢)晚上來乒總,也常看到我在訓練,還會送宵夜過來。」

新加坡桌球女隊(左起)王越古、馮天薇和李佳薇,2008年在北京結束了國人48年的等待,帶回新加坡史上第二枚奧運銀牌。(檔案照)

李佳薇當年為了兒子退役,疫情前,兒子學校放假時也會隨她飛到本地。(受訪者提供)
問及可有計劃培養兒子成為桌球手,她馬上說:「我兒子沒有打桌球的細胞,很傷心。」她說兒子沒有運動天賦。「我有逼他打球。但沒要求他要打得多好或拿冠軍,只希望他對待任何事情都有『堅持』的心態。」
高寧(前桌球國手):
新加坡男子桌球隊主教練
同樣是新加坡桌球國手的男單「一哥」高寧(39歲),在2018年底結束職業球員生涯後,成為新加坡男子桌球隊主教練。

高寧在2015年東運會為新加坡摘下男單冠軍。(乒總提供)
他在比賽中戰績顯赫,男單世界排名曾高居第九,並代表新加坡參與三屆(2008年、2012年和2016年)奧運會,且在2008年獲頒最佳男運動員獎。高寧說,從七歲開始接觸兵乓球運動後,就沒想過要轉行。

高寧(左)在2018年共運會與於夢雨拿下混雙金牌。(乒總提供)
「桌球是我最熟悉、最擅長的,畢竟打了這麼多年桌球,打球還是最適合我。」
他說,當教練有壓力也有責任。壓力是希望本地男子桌球隊能衝出東南亞,在區域和世界級的比賽中打出好成績,做得更好;責任則是確保球員都打下紮實的基礎,除了球技還有積極的心態,不負眾望。

目前帶領新加坡男子桌球隊在東京參加奧運的高寧,2018年在澳大利亞黃金海岸舉行的共運會摘下桌球男單金牌。(檔案照)
目前身在東京備戰奧運的高寧,較早前接受本報視訊訪問時說:「每個球員的心理狀態不同,有的需要給點壓力才能向前沖,打出好成績。有的則會覺得壓力太大,反而削弱表現。」
所以,身為教練,他說要能「因材施教」,不能一概嚴厲。
「陪伴是肯定的。訓練的時候,我已經是天天陪伴他們了,何況是比賽。」
2008年的北京奧運,他曾經因為少了教練的陪伴而委屈落淚,所以當教練後,他不允許球員獨自面對比賽的壓力。甚至試過與球員在海外比賽時,同睡一房。
他說:「教練對球員來說是精神支柱,會讓球員感覺踏實。」
除了與球員溝通互動,高寧也歡迎球員表達自己的想法。
他直言,對18歲以下的球員,他會很嚴格,因為要確保他們打下紮實的基礎。過了18歲,他則是以時而嚴格,時而「慈父」的方式與他們相處。
對他來說,運動員的堅持不僅是一種特質,也是魅力,推動他們繼續努力,發揮最佳的球技。

高寧與太太都希望兒子在6歲時能開始練桌球。(受訪者提供)
高寧的長子已經兩歲,他與太太溝通過,希望兒子在六歲時開始練桌球。目前他太太懷第二胎,兒子預計會在本月底或八月初出世,正值他帶隊參加東京奧運會。他說:「女人生孩子不是小事,幸好我媽和岳父母都在這裡陪伴她。」
朱麗蓮(前女鉤球手):
旅遊局產業營銷署長

朱麗蓮在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擔任鉤球比賽的女技術官。(受訪者提供)
本地女子鉤球隊前國手兼隊長朱麗蓮(46歲),在31歲時退役後,仍與熱愛的體育項目鉤球結下不解之緣,連續兩屆在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和本屆東京奧運會上,成為亞洲唯一的女性技術官員,並已在本月20日代表新加坡飛往東京「執法」。
技術官員(Technical Official)在鉤球比賽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工作範圍包括賽事的整個管理,如賽場外協調和處理任何與比賽有關的糾紛,負責計時和輸入比賽數據等,讓賽事得以順利進行。
朱麗蓮說,這個「執法」工作不易為,除了要精通鉤球項目的規則,還得在場外處理任何衝突事件,須兼具卓越的溝通和工作能力。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迅速「執法」和協調任何糾紛。其實,要成為傑出的技術官員必須經過國際曲聯(International Hockey Federation,簡稱FIH)的專業評估和遴選。
朱麗蓮現為新加坡旅遊局市場營銷司與產業營銷署長,她接受本報訪問時說,當國手最大的收穫是練就堅強的性格。
她笑說:「我在19歲進入國家隊,運動員經歷比賽成績的大起大落,喜怒哀樂,練就強大的心力,也非常刻苦。」
她說,運動員還有一項不為人知的「本事」:「臉皮厚」。她解釋,練習時,教練會在眾多球員面前大聲責罵表現不好的球員,直接點出對方的弱點或質疑對方的能力。「所以,當我進入職場,被上司多講幾句,會坦然接受,不會覺得委屈哽咽或落淚。」
她透露,自己當初從校隊要進入國家隊時,教練就直接點出她的身高局限。
她說:「當時教練叫我轉當裁判,不要當球員。我的身高(152公分)雖然不能改變,但我可以在技術上以勤補拙。」
自此,她每天做完功課就勤練鉤球,控球、傳球和運球的技術,皇天不負有心人,她最終成功進入國家隊。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她也堅持一周練球三天,兩天鍛鍊體能,星期六和日則參加比賽。
她回憶說:「那個時候,晚上8點至10點訓練完畢後,回到家吃晚飯已經是晚上11點了,凌晨一兩點才上床睡覺,隔天一早7點多就得起床,從沒有喊過辛苦。」
她最為自豪的是在1999年的汶萊東運會上,助新加坡女隊攻進一個球,以1比0擊敗東道主汶萊,為新加坡女子鉤球隊獲得一枚銅牌。如今看著那面銅牌,她記憶猶新。2001年,新加坡女子鉤球隊也在吉隆坡的東運會上,奪得一面銅牌。

朱麗蓮(前)1997年在澳大利亞珀斯訓練時運球的英姿。(受訪者提供)
朱麗蓮在2000年升任國家女子鉤球隊隊長,並在2006年宣布退役。她說,退役的導因是她在比賽時意外受傷,導致左膝韌帶撕裂,必須入院動手術。
黃德炎(國家田徑隊"鐵餅巨人"):
工教院西區體育課程部門主任

黃德炎在工藝教育學院(西區)任教,疫情前他常跟學生一起踢球,打成一片。(龍國雄攝)
以東運會10面金牌(包括一面鏈球金牌)的輝煌成績,本地「鐵餅巨人」黃德炎(52歲)退役後,在工藝教育學院西區擔任體育教師,至今已五年。
黃德炎在16歲進入國家田徑隊,以投擲運動鐵餅聞名,擁有「鐵餅巨人」美譽。他在1999年汶萊東運會上締造的59米50東運鐵餅紀錄,至今仍沒有人打破。不過,2013年在緬甸東運會上,問鼎第10面東運鐵餅金牌失利後,他以44歲之齡宣布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