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补习班并不是罪魁祸首。
归根结底,蔓延在新加坡家长中的“焦虑”才是补习盛行的最大原因。对分流焦虑,所以送孩子补习学校课程;对未来焦虑,所以送孩子学习各种技能,甚至“揠苗助长”,给孩子安排了远远超过他们承受能力的补习课。
王乙康在出席新加坡经济学会晚宴时指出,学生如今不只是应付学校课程,还得应付上补习班与额外作业带来的压力,形成激烈的竞争。他将这种补习竞赛称为“努力的通胀”(effort inflation),即注入越来越多精力,但学到的知识大致相同甚至更少。
他指出,日新月异的科技已改变工作性质,在新环境下,人们的观念必须从“把书读好就有好工作”转向终身学习。此外,来到关键交叉路口的教育制度也必须随着新环境从多方面重新平衡取舍,过去重文凭而轻技能的观念也必须改变。
王乙康说,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奉行多年的任人唯贤原则依然重要,但社会必须对“才”有更宽的理解。
“这个概念和这方面的努力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演变成型,而我们已经启航。我们要加紧应对贫富之间的机会差距,但解决方案不是限制那些跑在前头的,而是帮助落后的人赶上,我们将在这方面做出更多。”
孩子们本应快乐的童年时光充斥着无尽的补习班,不仅会滋长厌学情绪,而且会扼杀孩子们的想像力、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这样一来反而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新加坡教育体系在为此做出调整,也希望新加坡家长能够意识到过分的“焦虑”只会得不偿失。望子成龙并没有错,但更应该给孩子留一点空间,别以“为你好”作为理由,让孩子们连最后的呼救声都发不出来。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