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補習班並不是罪魁禍首。
歸根結底,蔓延在新加坡家長中的「焦慮」才是補習盛行的最大原因。對分流焦慮,所以送孩子補習學校課程;對未來焦慮,所以送孩子學習各種技能,甚至「揠苗助長」,給孩子安排了遠遠超過他們承受能力的補習課。
王乙康在出席新加坡經濟學會晚宴時指出,學生如今不只是應付學校課程,還得應付上補習班與額外作業帶來的壓力,形成激烈的競爭。他將這種補習競賽稱為「努力的通脹」(effort inflation),即注入越來越多精力,但學到的知識大致相同甚至更少。
他指出,日新月異的科技已改變工作性質,在新環境下,人們的觀念必須從「把書讀好就有好工作」轉向終身學習。此外,來到關鍵交叉路口的教育制度也必須隨著新環境從多方面重新平衡取捨,過去重文憑而輕技能的觀念也必須改變。
王乙康說,從更宏觀的層面來看,奉行多年的任人唯賢原則依然重要,但社會必須對「才」有更寬的理解。
「這個概念和這方面的努力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時間演變成型,而我們已經啟航。我們要加緊應對貧富之間的機會差距,但解決方案不是限制那些跑在前頭的,而是幫助落後的人趕上,我們將在這方面做出更多。」
孩子們本應快樂的童年時光充斥著無盡的補習班,不僅會滋長厭學情緒,而且會扼殺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困難的能力,這樣一來反而不利於其長遠發展。
新加坡教育體系在為此做出調整,也希望新加坡家長能夠意識到過分的「焦慮」只會得不償失。望子成龍並沒有錯,但更應該給孩子留一點空間,別以「為你好」作為理由,讓孩子們連最後的呼救聲都發不出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