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日-6日中国国庆假期期间,香港暴力示威数度升级,多次出现大规模严重打砸及伤人事件,甚至先后出现两起警察因为面临袭击而被迫实弹开枪事件。


香港特区政府于4日宣布引用《紧急情况规例条例》订立《禁止蒙面规例》,然而5日凌晨新规生效之后,依然有蒙面示威者用“打游击”的方式在香港多处暴力破坏公共设施,随意殴打无辜路人。


针对香港持续不断且仍在不断升级的乱象,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顾清扬,在接受多维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问题背后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问题,在充分遵循一国两制的基础上,中国中央政府应该帮助港府进行改革,提升港府的前瞻能力与执行力。


在这一点上,香港最应该学习新加坡“一切以全民的福祉与长远发展为主要考量”,主动解决问题,不断在动态中调整自身的治理系统。


香港恢复秩序的深层要义在于提升港府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顾清扬认为,香港的问题在于缺乏有效的、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香港回归之后,特区政府主要的工作重点是处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也就是处理一国两制的关系,但是港府对香港本地重大的产业问题和社会问题缺乏有效的治理能力,体系不健全导致能力有缺陷。


以香港特首为主的港府在重大战略方面执行力是弱的。贫富差距、民生问题,包括住房、就业、年轻人的出路等等,这些都已经谈了很多年了,但始终没法解决。
“五十年不变”成了“五十年不管”
因为香港本地的建制力量与既得利益群体深度绑定,而中央政府的治港系统又将“五十年不变”当成了“五十年不管”,将一国两制理解与执行成了“消极一国两制”。
中央怕被外界舆论说干预香港内部管理,干脆就由港府自由发挥。但是香港整个的治理体系中间又没有赋予特首应有的权力,因为香港一直保持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小政府”模式,难以发挥应有的政治作为。

20多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实际上没有实施太多大规模的社会和经济建设项目,这是它的主要问题之一。
中央治港当如何作为?
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当然是中央政府的责任。但如果直接治理的方式过多,不得不考虑国际社会的反应(国际社会的反应并不意味着中央一些积极主动的治港措施不好)。

中央需要与香港特区政府达到一种默契,香港的内部事务主要还是交给香港人来办。
但是中央政府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帮助以香港特首为主的特区政府,对香港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做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特区政府更加具有协调能力、前瞻性,以及更强的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这是香港所迫切需要的。


新加坡与香港的比较
说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新加坡与香港其实在很多方面比较相似,但外界的共识是,近些年来新加坡的发展,包括新加坡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明显要强于香港。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10月6日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首次谈到了对香港局势的看法,他表示香港当前的状况并非是中国中央政府导致的,香港特区政府需要积极解决潜在的社会问题,才有希望克服眼前的困难。


在发展经济学的案例中,难得有这么相像的城市经济体。都以华人为主体,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并都承接了英国的法制、治理框架和工作语言,都在岛屿转口贸易的基础上选择了服务业为主要的产业结构,在资源配置上,都非常强调市场的作用。
但市场不是完善的,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的作用在哪里?这就是新加坡同香港很不一样的地方。
香港基本上是采取一种被动的策略,等待市场的自我“觉悟”。而新加坡的政府在看到市场失灵的时候,或者将要出现问题的时候,政府便进行强有力的协调、干预,引导市场向健康方向发展。


香港应学习借鉴之处
第一点,香港应该跟新加坡学习的是,怎么样继续保持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让市场做大,让市场机制得到充分尊重,但是在这一点毫不动摇的基础上,怎么发挥政府超越市场、弥补市场不足的作用。
第二点,新加坡的发展比较兼顾弱势群体。虽然新加坡贫富差距也比较大,但基本民生是有保障的,收入差距在经历政府财政调节和再分配之后没有香港那么大。


在新加坡社会,普罗大众基本的生存条件是能得到满足的,比如说人人有自有产权的住房,几乎人人有就业,这是弱势群体生存的根本。同时,新加坡的医疗与教育保障基本上没问题,不会因为贫困而读不了书,或者治不了病。
当就业、住房、医疗、教育这些方面弱势群体都得到了保障,即使有显性的收入差距问题,大家也比较可以容忍。


不管世界什么地方,民众的诉求实际上并不高。而香港长期忽视了民生方面的问题,社会积累的怨气总有一天会爆发。
香港最近三四个月以来出现的各种打砸等违法行为当然要受到谴责,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大众表现出来的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也是香港此次发生混乱非常重要的导火索。
第三点,香港需要向新加坡学习的是夯实“社会资本”, 也就是社区邻里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文化价值认可。我觉得新加坡在这方面做的算是比较有凝聚力,这就是新加坡社会为什么总是能保持中庸、理性、温和的态度来处理社会问题。


香港政治治理的困境
其实这三个方面香港政府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尤其是民生方面。
从回归以来,首任特首董建华开始,香港政府一直在试图推动相关的行动和计划,比如董建华时代港府有每年修建8.5万套公屋的计划,但一直推行不下去。


林郑月娥上台以后推出“明日大屿愿景”,却在地产商与本地媒体的煽动下,遭遇市民阶层的激烈反对,而他们其实会是这些计划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