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有一天发现银行户口突然多了一笔来历不明的巨款,你会怎么办?
知名跨国银行花旗集团(Citi)最近就一连两次摆了乌龙,差点把上亿上兆的款项汇到错误的账户中。
你没看错,确实是上亿上兆!
两起令人咋舌的乌龙,是因集团职员“手残”,在转账过程中输入了错误的数字。
据《金融时报》和彭博社报道,两起“手残”事件都在去年4月发生,一次涉及81兆美元,一次涉及60亿美元。
“81兆美元”乌龙事件的应付款项原本仅为280美元,该错误在数小时后被其他职员发现并纠正。
“60亿美元”乌龙事件则是职员在原本应填入金额的栏位中,把账户号码“复制贴上”(copy and paste),导致出错。

花旗银行被爆去年曾两度差点酿出大祸。(路透社)
若是我有一百万?
看到这种新闻,相信不少人也会偷偷幻想一下,哪天银行户口如果真的这样飞来一笔横财,是否就发达了?
非也!
错付的感情也许要不回,但错付的钱就不一定了。
账户里多一笔不明金额可不是中马票,千万不能占为己有。
按照新加坡法律,侵占或花费不属于自己的钱,是有刑事责任的。
新加坡虽然没有像花旗银行这类因职员错误操作而搞出的乌龙,但个人转账至错误户口的事件,却时有所闻。
在这类事件中,也有错误收到款项的人,因拒绝归还不属于自己的钱,或把钱拿去作其他用途,而被判监或罚款。
去年,一名在新加坡工作的印度公民,因无法归还错误转账至其户口的2万5000新元,被法庭以不当挪用钱财为由,判处监禁9周。
在该起案件中,一家公司的行政人员向其公司借了个人贷款,但在还款过程中,误把被告的户口当成公司户口,导致2万5000新元被汇入错误账户。
事发后,被告明知该笔钱不属于自己,却仍分批把钱汇到其他户口。
而汇错款的行政人员透过银行追索款项不果,选择报警。
被告后来声称,那2万5000新元已被他用来还债和汇给家人,最终因为一时贪念,身陷囹圄。
2019年,本地也有一名女子在提款时,发现账户多了1万7000新元。
尽管她清楚知晓该笔多出来的钱并不属于她,但仍决定把钱提出来,挪为己用。
警方在汇错款的事主报案后,循线找到了被告,并在调查后将之逮捕。
法庭在2020年判女子监禁24天。

在个人账户收到意外之财,千万不能占为己有。(联合早报示意图)
如今电子支付和转账功能完备,也有越来越多人利用输入手机号进行转账,但若打错号码,又没有进一步比对转账对象的名字等重要信息,就有“所转非人”的风险。
2021年,一名本地男子进行Paynow转账时,错误输入了手机号的其中一个数字,导致2万新元误转给另一人。
收款人收到转错的钱后,虽接到汇款人请求其归还款项的信息,却选择置之不理。
汇款人追讨无果,决定报警。
收款人在警方介入后,最终分两次把款项物归原主,法庭以不当挪用的罪名,裁定被告罚款5000新元。
转错钱、收错钱怎么办?
那么不小心转错账,或户口收到不属于自己的钱时,该如何是好?
根据金管局的相关指南,如有上述情况发生,不论是转错账的汇款人,或是收错账的收款人,都应尽快与个人户口所属的金融机构联系。
汇款人向所属银行举报后,银行必须在两个工作天内通知收款人的所属银行。
接下来,收款人的银行必须联系收款人,协调归还款项,并在五个工作天内把收款人的回应转达给汇款人的银行。
根据指南,上述时程在较复杂的情况下可能获得延长。
过程中,银行必须提醒收款人挪用错误转账的款项是刑事罪。
无论如何,由于银行不能在未经客户同意下,擅自将疑似不属于收款人的错误转账款项转出,因此,一旦收款人拒绝归还,作为沟通渠道的银行无法再有进一步作为。
在穷尽上述程序仍追讨款项不果后,汇款人可以报警,如此一来,整件事便走入法律程序,拒绝归还款项的收款人,可能将在不当挪用等罪名下被提控。
长话短说,面对户口“飞来横财”,记住一个原则就好,
不是自己的钱,一毛钱也不能拿。
主动上报银行是最妥当的做法。
转错账的人或对方的银行若已联系上自己,那就听一下任贤齐的《心太软》,把那笔“看得到吃不到”的钱财物归原主。
“不是你的,就别再勉强。“

81兆美元也好、81块也罢,不属于自己的钱,拿了就是不义之财,是要吃牢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