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的十字路口:弹丸之国新加坡如何破茧重生

2020年03月24日   •   2万次阅读

今天我们来介绍新加坡,这个令中国同胞们羡慕嫉妒的国度。

很多人了解新加坡,是从它的市容开始的。我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新加坡的环境特别好,有“花园城市”的美誉。新加坡人为保护市容整洁,不惜采用严刑峻法。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美国少年因为在新加坡随地吐痰,竟然挨了鞭子,(事后才知道,这个美国人受鞭刑的理由是搞破坏并涉嫌盗窃)美国政府为此还提出过抗议。

在中国人眼里,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法律和秩序所决定的。而新加坡正是这方面的典范。早在70年代末,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对这个弹丸小国产生了浓厚兴趣,往后数十年,中国的官员和学者频频到新加坡学习考察,将其作为我们赶超的对象。

如果光看人均GDP,新加坡早已是发达国家,连美国日本这些传统强国也甘拜下风。关于新加坡崛起的原因,人们有不同的说法,有人归功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人认为是国父李光耀的高瞻远瞩;经济学家热衷于讨论新加坡的产业政策,而政治家则推崇所谓的“新加坡模式”。

当然,一个国家由弱到强,不可能光凭某一方面的原因。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的宏观视角,来探索新加坡崛起的秘密。

1/9 郑和地图上的“淡马锡”

新加坡面积狭小,全部国土加起来,差不多也就上海市区那么大。不少人认为,新加坡人都是中国人的后裔。其实不然,新加坡是个多元化的国家,尽管华人占人口的比例高达3/4,但新加坡人口中还包括马来人和印度人。马来人是当地的原住民,而印度人则占人口的1/12。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新加坡会有那么多中国人和印度人呢?这就得从历史说起了。

新加坡国立博物馆中的中国瓷器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这里自古便是海上航行的交通要道,素有“远东的十足路口”之称。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商船就抵达过新加坡,古书中有个名叫“蒲罗中”的古国,据说就是新加坡。

华人移民新加坡的第一次高峰,是在宋元时期。彼时,中国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来自东方的瓷器和丝绸,源源不断地出口到西方。在频繁的商业活动中,不少中国商人在此安家落户,后来在当地出土了大量宋朝的钱币和瓷器,证明我们的祖先在此留下过频繁的足迹。

你可能知道新加坡还有一个名字,叫“淡马锡”,它最早出现于《郑和航海图》中。13世纪,当地的确有过一个叫“淡马锡”的国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淡马锡”就被外国人当作新加坡的古名。直到今天,新加坡有一家著名的投资控股集团,仍叫作“淡马锡公司”。

尽管历史悠久,但新加坡真正成为一座国际化城市,得等到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后。

2/9 远东的贸易中心

因为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咽喉要道,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西方列强,就先后在马六甲地区展开激烈争夺。最终,英国人成为赢家,他们控制了全球贸易,并通过东印度公司开拓亚洲的市场。

19世纪初,大英帝国作为全球霸主,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同时与另一个竞争对手荷兰抢夺地盘,派遣莱佛士爵士来新加坡建立贸易站。从此,新加坡拉开了由英国人统治的序幕。

莱佛士爵士塑像

也正是这一时期,新加坡迎来了新的移民潮。当莱佛士爵士刚登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新加坡不过是一个个零散的市镇和村落,谈不上任何规划。莱佛士决定重建新加坡,将其打造为一座欧洲化的城市。

之后几十年里,英国殖民当局招募各国劳动力建设新加坡,他们主要来自上面提到的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三个族群。

其中,马来人是当地的原住民。华人的祖先主要来自中国南方,因为数百年的经商,他们在东南亚已形成庞大的人际网络。而印度人主要是由英国人带来的。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由于人数有限,雇佣了大量印度人替他们做买卖或维持治安,就这样,印度人随着英国殖民者的步伐来到了东南亚。

除此之外,新加坡还有不少欧洲人,爪哇人和阿拉伯人,正是英国人开辟的国际贸易,将他们聚集到了一起。

到了19世纪中叶,新加坡已经是东南亚最重要的贸易港口。这里有几十家英国的大商行,来自欧美的工业品从这里输入到东亚,而来自东南亚的原材料,以及中国的茶和瓷器,则通过新加坡输入欧美。进入20世纪后,英国人在新加坡驻扎重兵,将其作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军事基地。

二战结束后,大英帝国江河日下,各个殖民地的民族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英国人审时度势,正式提出了建立马来亚联邦的计划。

3/9 新加坡独立

所谓联邦,就是让马来亚各地区保留一定的自治权。然而,英国并未将新加坡纳入联邦,相反却将其作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由英国方面派遣总督进行管理。为了安抚人心,殖民当局在新加坡成立议会,允许当地代表参加选举,但有个前提:选民必须有英国籍。

很显然,这样的选举方案不可能得到多数民众的支持。当地工人频频罢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利。

六十年代的新加坡街头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英国方面与新加坡最终达成协议,同意新加坡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英国撤销总督,当地人在议会中的席位大幅增加。不过,英国方面仍保留了外交和修宪的权力,以及对新加坡的军事控制。协议通过后,新加坡于1959年举行大选,人民行动党秘书长李光耀,被当选为新加坡自治邦政府总理。

新加坡面积狭小,资源贫乏,而李光耀最初的计划,是和一旁的马来亚合并,成为马来亚联合邦的一部分。

新加坡之所以看中马来西亚联邦,一方面是因为马来西亚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它也需要马来亚联邦为自己提供商品出口的市场。而马来亚方面,也想借助新加坡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贸易收入。

表面看,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联邦是天作之合。可一旦真的合并了,各种的麻烦便接踵而至。

站在车头的即为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

首先,马来西亚联邦的主体是马来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自然倾向于本族群体。但新加坡并入联邦后,华人的数量大增,已接近选民总数的一半,却并未获得相应的权利。华人表示不满,但马来人却认为,马来亚联邦本来就是马来人的,你们华人始终是外人,双方的矛盾日趋尖锐。

其次,新加坡人并未享受到市场扩大所带来的好处。马来西亚当局在各州设置关税壁垒,使新加坡出口的商品失去竞争力,这就让新加坡更不满了。说好要建立共同市场的,现在倒好,你马来西亚非但不帮忙,还给我层层设卡,与其这样,倒不如散伙吧。

终于,1965年8月7日,英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伦敦签署《新加坡独立协定》,两天后,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新加坡共和国正式诞生。

4/9 路在何方

独立之初,包括新加坡人在内,很多人对这个国家的前景并不看好。毕竟,新加坡太小了,又没啥自然资源。除了地理位置好,其余啥也没有。彼时新加坡的人口约200万,人均GDP不到600美元,可谓一穷二白。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定义,一个国家要取得经济发展,必须拥有人口、土地和资本三大要素。以此标准来衡量,新加坡哪方面都不具备。它的人口不多,土地稀缺,国内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基础薄弱。想获得经济腾飞,简直比登天还难。

李光耀视察工地

一两百年前,欧洲国家和新加坡面临同样的困境,但那时候它们可以靠殖民地扩大市场。但新加坡不可能有那个机会。更何况,它的四周强敌环伺,别说是那些超级大国,就算是邻邦马来西亚,随时就可以把它吞并。

然而,看似弱小的新加坡,却拥有一项更宝贵的资产,那就是独特的文化与制度资源。

受英国的影响,新加坡政治脱胎于英格兰的议会共和制。这项制度让社会各阶层的选民,享有较为平等的社会参与权。然而,新加坡并未对英国体制加以照搬,有学者认为,新加坡的制度兼顾威权与民主,是西式民主与东方文化的完美结合。

60年代的新加坡街道

李光耀曾经说过,新加坡的发展,应找到一条让理想与能力相匹配的道路。这句话很好概括了新加坡在制度选择上的鲜明态度。

新加坡曾被英国统治,国内又有大量的华人。英国人与华人有个共同点:两者都是奉行实用主义的民族。

5/9 实用主义塑造的文明

英国人特别务实,他们对法国大革命很反感,不喜欢为抽象的理念拼个你死我活。二战之后,英国人知道自己今不如昔,对席卷各地的民族革命浪潮,及时采取了妥协与折中的态度,从而以体面的姿态退场,保住了国际地位。而其他老牌殖民国家如法国,则没有类似的自知之明。

华人就更是如此,儒家思想天生具有实用主义倾向。华人在东南亚世代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始终有限。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对政治从来不感兴趣,他们只求“闷声发大财”。

新加坡的中国建筑

然而,正是这种源自双方的实用主义态度,使新加坡在脱离英国统治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太多的波折。一切都是在法律的框架下,通过协商来完成的,大家彼此尊重,进退有据,没有爆发严重的阶级矛盾或流血冲突,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新加坡独立后,没有像一些拉美或非洲国家那样,陷入频繁的利益纷争,后者往往容易诱发内战,导致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经济停滞不前。

七十年代的新加坡住宅

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国内局势一直很稳定,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和睦相处。从某种程度上,这和大家所秉承的务实态度不无关系。和其他民族相比,华人的宗教意识淡薄,正因为如此,他们可以接受各种宗教,允许不同的文化并存。反观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情况就截然不同。在某些地区,不同的信仰人群常常因为宗教爆发冲突,所造成的创伤至今无法愈合。

所谓务实,即不去追求过于遥远的目标,也不去盲目模仿先进之邦的制度和理念,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求生存,求发展,作为社会动员的第一要务。新加坡正因为做到了这点,才有了今日的繁荣。

1/2
下一页
"在新加坡中了1000万新元,钱要怎么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万次阅读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15万次阅读
2025新加坡准证政策大变革,全面调整要点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4万次阅读
年薪16万新币仍喊穷!新加坡中产哭诉:我们才是隐形贫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万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万次阅读
外国势力干预新加坡大选!网友:原来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万次阅读
新加坡地铁再现蹭饭女团,专盯安哥出手,30秒变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我在新加坡陪娃读书,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过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华侨银行开户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全球抢人!将大批引进这类新移民!职位空缺近8万人
2025年04月29日   •   1万次阅读
国人纷纷声援副总理颜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万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1万次阅读
从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选期间注意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万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阅读
乘坐飞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丢失?官方解决方案来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阅读
留英博士到卡车司机,他从上海开电车狂飙3000公里惊现新加坡街头!
2025年05月03日   •   9234次阅读
遍布全岛!新加坡徒步50个绝美秘境路线曝光:雨林、海岸、湿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阅读
超干货!几岁可以单独坐车?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带娃乘车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阅读
是被风吹还是恶作剧? 行动党宣传册和工人党海报如此“接地气”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阅读
“抛弃”选区没信义? 移情别恋实属无奈 从一而终那是运气
2025年04月30日   •   4104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