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个第一语言为华语的地区,总是能引起人们特别的共鸣。或许,因为它让人感到亲切,就像游子归家一样。

当然,愿意友好相处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同时,面对现实需要有平和冷静的心态。毕竟,虽然新加坡的华人较多,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新加坡才是唯一的祖国。

新加坡的开国领袖李光耀(Lee Kuan Yew)在晚年曾明确表示:“虽然我承认新加坡是个华人国家,但我不能够称为‘回归祖国’。”

新加坡于1965年8月9日宣布独立。那时,李光耀担任了总理职务。然而,这并非他所期望的结果。

彼时的新加坡,仅有人口约200万,人均GDP仅为450美元。这片土地在历经风雨后终于诞生,但如何生存下去成为一大难题。为了解决此问题,李光耀提出了对外开放政策,吸引更多外资前来投资建厂,从而帮助新加坡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然而,仅靠200万的人口无法带动更大的发展。于是,李光耀做出了冒险的决定,决定走向国际化。这一举动使新加坡的发展踏上的新的征程。

为此,新加坡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来促进人口增长,如改变移民政策,提高门槛但放宽相关条件,以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

随着充分的准备工作,新加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并在1990年吸引了来自200多个领域的顶级经济学者共议未来发展方向。虽然在会议讨论过程中有诸多分歧,各方学者甚至“脸红脖子粗”地激烈辩论,但最终他们在发展战略上达成了共识——以科技兴国。

出身名门的李光耀深谙其道,知道新加坡仅凭其自身资源很难实现科技强国的愿景。因此,他决定寻找外部支持,首选便是在冷战中获得胜利的美国。

为了讨好美国,李光耀选择与中国对抗。他以维护“法律”为借口打击国内左翼组织,甚至动摇了中文在新加坡的推广力度。

需注意的是,关于新加坡的发展,中文曾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悉,自独立以来,在这个仅有约3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小国里,超过70%的居民系华人,中文便成为了他们的日常交流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