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结束后,整个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的殖民地大幅缩水,他们从东南亚撤回了驻军,其中当然也包括新加坡。
但是新加坡和英国的关系仍然十分密切,与此同时,李光耀还向美国寻求了保护,并且还与曾经侵略过新加坡的日本冰释前嫌。
李光耀是一个非常善于斡旋的人,他当然不会任由美日势力在新加坡独大,要想掣肘对方,最好的同盟自然就是苏联了。
美国对于新加坡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虽然不满,但是也没有办法公开撕破脸皮。

对于新加坡的种种情况,李光耀非常了解,他所推行的一切政策都是为了让新加坡走上飞速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民众才会大力支持由他领导的政府。
在这些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下,李光耀是不可能把中文作为新加坡的国语的。不仅如此,他还大力推行“英语至上”,这一切政策都是为了政治利益而服务。
李光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直想要将华夏烙印从新加坡华人的身上剥离,他曾经表示,自己所推行的这一系列措施,并不是对华人或者汉语本身有不满。

恰恰相反,不管曾经统治过新加坡的是哪一个国家,在新加坡独立后他都会大力推行英语。对于新加坡人而言,他们都较为熟悉英语,不需要彻彻底底地从零开始学习。
在当时,由于李光耀投向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确实也因此为新加坡和他自己带来了非常多的好处。
但现在回顾历史来看,其实东南亚华商以及世界华商能够更长久地为新加坡带来更大的利益和商机。
对于李光耀个人来说,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非常有效的,这些措施让他达到了政治生涯的巅峰,不但率领着新加坡实现了经济的腾飞,甚至在国际社会也颇有地位。

但是随着世界格局的巨变,新加坡的光芒也逐渐变得黯淡起来。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新加坡越来越多地需要与中国合作,于是新加坡政府又开始提倡重新学习汉语,讲普通话。
如今,新加坡内在公开场合使用汉语的政要和商人越来越多,汉语教学也渐渐重新进入了新加坡的学校。
近年来,新加坡的国际地位已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了,这是因为各大国的对外政策在不断地进行调整。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则是由于马六甲海峡的经济作用在下降。
随着新的港口和运河的开通,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这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新加坡的国际地位。
李光耀政府在当初制定国策时,当然是要以新加坡的发展为基础。
当时李光耀综合考虑了种种因素,最终认定汉语并不适合新加坡的发展,因此才将英语定为了新加坡的国语,便于新加坡的企业对外参与国际贸易。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这一决定确实让新加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对于小国而言,及时调整政策方向以便使国家发展得更好,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因此对于新加坡过去将英文定为国语、如今民众又开始主动学习汉语的行为,我们不妨抱以宽容的态度。
最后,希望新加坡能够发展地越来越好,希望中国和新加坡友谊长存,两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