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結束後,整個世界的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英國的殖民地大幅縮水,他們從東南亞撤回了駐軍,其中當然也包括新加坡。
但是新加坡和英國的關係仍然十分密切,與此同時,李光耀還向美國尋求了保護,並且還與曾經侵略過新加坡的日本冰釋前嫌。
李光耀是一個非常善於斡旋的人,他當然不會任由美日勢力在新加坡獨大,要想掣肘對方,最好的同盟自然就是蘇聯了。
美國對於新加坡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雖然不滿,但是也沒有辦法公開撕破臉皮。

對於新加坡的種種情況,李光耀非常了解,他所推行的一切政策都是為了讓新加坡走上飛速發展的道路,只有這樣民眾才會大力支持由他領導的政府。
在這些環境和因素的影響下,李光耀是不可能把中文作為新加坡的國語的。不僅如此,他還大力推行「英語至上」,這一切政策都是為了政治利益而服務。
李光耀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一直想要將華夏烙印從新加坡華人的身上剝離,他曾經表示,自己所推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並不是對華人或者漢語本身有不滿。

恰恰相反,不管曾經統治過新加坡的是哪一個國家,在新加坡獨立後他都會大力推行英語。對於新加坡人而言,他們都較為熟悉英語,不需要徹徹底底地從零開始學習。
在當時,由於李光耀投向了西方資本主義的世界,確實也因此為新加坡和他自己帶來了非常多的好處。
但現在回顧歷史來看,其實東南亞華商以及世界華商能夠更長久地為新加坡帶來更大的利益和商機。
對於李光耀個人來說,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非常有效的,這些措施讓他達到了政治生涯的巔峰,不但率領著新加坡實現了經濟的騰飛,甚至在國際社會也頗有地位。

但是隨著世界格局的巨變,新加坡的光芒也逐漸變得黯淡起來。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新加坡越來越多地需要與中國合作,於是新加坡政府又開始提倡重新學習漢語,講普通話。
如今,新加坡內在公開場合使用漢語的政要和商人越來越多,漢語教學也漸漸重新進入了新加坡的學校。
近年來,新加坡的國際地位已不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樣了,這是因為各大國的對外政策在不斷地進行調整。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則是由於馬六甲海峽的經濟作用在下降。
隨著新的港口和運河的開通,馬六甲海峽的地理優勢越來越不明顯,這必然會直接影響到新加坡的國際地位。
李光耀政府在當初制定國策時,當然是要以新加坡的發展為基礎。
當時李光耀綜合考慮了種種因素,最終認定漢語並不適合新加坡的發展,因此才將英語定為了新加坡的國語,便於新加坡的企業對外參與國際貿易。

就當時的情況而言,這一決定確實讓新加坡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對於小國而言,及時調整政策方向以便使國家發展得更好,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
因此對於新加坡過去將英文定為國語、如今民眾又開始主動學習漢語的行為,我們不妨抱以寬容的態度。
最後,希望新加坡能夠發展地越來越好,希望中國和新加坡友誼長存,兩國共同發展,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