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期的亚洲思想家系列(Asia Thinker Series)活动中,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公共管理学李嘉诚教授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Benjamin William Cashore主持了一场重要的讨论,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高级企业发展官Rosa Rolle博士、新加坡食品局(Singapore Food Agency, SFA) 城市食品解决方案部门农业技术和食品创新部主任Poh Bee Ling女士以及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Sonia Akter教授。他们讨论的主题是:食品技术能否解决当前全世界面临的食品安全挑战。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新冠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中断、地缘政治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以及俄乌战争对全球造成的影响,都加剧了近几年全球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除了通过政策和全球协调制定短期的权宜之计外,思想领袖、政策制定者和科学家也在加快食品技术的研发,试图在未来为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保障。
如何管理技术
在为全球寻找食品安全的解决方案时,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Rosa Rolle博士认为在理想的情况下,食品应该是人人都能负担、公平且可持续的。但是,这只是一个理想,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实现。
此外,发展技术的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Rolle博士解释道:“直到20世纪末,食品加工业关注的重点都是降低食品成本,他们很少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今天的消费模式和农业系统也损失了很大一部分粮食。”
因此,要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就需要“重新设计技术,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以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例如重新设计隧道,使用太阳能干燥食品,就像巴基斯坦那样”,这样才能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Rolle博士进一步说道:“从能源的可持续性方面着手也是另一种有针对性的方法——例如把碳基能源替换为太阳能、水力发电或涡轮机发电这样的可再生能源。”
Rolle博士还指出,采用多管齐下的方法,还需要继续创新。根据麦肯锡(调查研究企业)的数据,在2030年前,如果消费者把10-15%的肉类产品替换成其他可替代的蛋白质产品,如植物性或实验室培育出来的“清洁肉”(人造肉),我们就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以及农业用水和土地使用率。最后,我们还需要对必要的食物垃圾进行升级改造,来解决废物管理问题。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开展研究工作,保证基础设施及支持性政策,对这类技术进行投资也非常必要。”

▲点击图片,收听第一部分音频
新加坡食品故事研发计划
在新加坡,食品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新加坡食品局 Poh Bee Ling女士解释说:“新加坡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小城市国家,食物供应总是会受全球食物供应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因为新加坡90%以上的食物都是通过进口获取的。”
Poh女士表示:“一方面,全球人口和收入的增加给粮食需求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用地和其他农业资源总是发生矛盾,而气候变化又加剧了这一问题,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而且,这些问题对食品安全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食品安全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食品供应链变得更加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加强新加坡的粮食安全,新加坡食品局作为管理食品事务的主要机构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
首先是开展“本地种植”,缓解进口食品供应中断带来的影响。此外,新加坡还制定了目标远大的“ 30·30愿景”,即努力建设新加坡农业部门的能力,到2030年实现本地出产的农产品满足三成国人的营养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技术和创新至关重要。新加坡的农业食品行业不仅需要高产、适应气候和可持续性的技术,还需要利用研究和创新来弥补现有技术无法达到的差距。在新加坡食品故事研发计划(Singapore Food Story R&D Programme)中,新加坡政府已经投资了1.44亿新元来研究可持续城市食品生产、未来食品(如可替代的蛋白质)、食品安全科学和创新。
第二是实现进口来源的多样化,减少对单一供应源的依赖。如今,新加坡的粮食供应来源于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即便其中一种来源发生中断,也不会对新加坡造成太严重的影响,因为进口商可以对接其他来源,维持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第三是不断向海外发展——鼓励新加坡的公司向海外扩展并建立农场。这样一来,这些农场就可以从新加坡以外更大的市场中获得规模经济,向新加坡出口食品。
除了这些方面,Poh女士还强调了持续培养本地人才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新加坡的农业食品业保持活力。

▲点击图片,收听第二部分音频
农业食品技术的前景
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的助理教授Sonia Akter看来,技术可以缓解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食品民族主义抬头并已经威胁到粮食供应和生产的情况下。Akter教授认为,那些把大部分收入都花在购买食品上的穷人将会受到最大的影响。
Akter教授表示:“粮食保护主义是指一些主要食品出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的食品供应,完全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的行为。这是政府为了减轻当地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保护当地消费者的一种策略。”新加坡曾三次受到保护主义的影响,分别是:2007-08年的粮食价格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爆发,以及今年(2022年)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引发的保护主义政策。
在她看来,农业食品技术是一个大有前途的领域:“马来西亚已经禁止出口鸡肉,尤其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可替代性的蛋白质,例如人造肉和植物性蛋白质食品,非常重要。当然,鼓励消费者饮食多样化也很重要。”但是,Akter教授也警告众人:“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项新兴技术,我们还不确定消费者的喜好和负担能力。”
她还补充道:“减少食物浪费也是另一个很有未来的领域,我们可以从这方面节省很多,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经济意义。我们可以投资生物技术和基础设施(运输、包装、储存)来延长保质期。对于家庭来说,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改变在计划、购物和食品消费方面的行为。”
最后,Akter教授表示,区块链潜在的价值尚未得到利用,她说:“目前,农业技术中的区块链技术价值可达2亿新元,预计到2028年将超过10亿新元。它必然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一旦克服市场分散性的缺点,区块链就可以帮助农业技术发展,增强人们对农产品的信任,并提高它们的可追溯性。

▲点击图片,收听第三部分音频
转基因食品和人造肉的时代
在问答环节中,一些观众对“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人造肉的喜好以及它们与普通食物有什么不同之处”提出了疑问,Benjamin Cashore教授也再次强调了这几个问题。
对此,Poh女士和Rolle博士一致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必须开始考虑其他方案。Akter助理教授也补充说,转基因食品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食品生物技术可以延长它们的保质期,减少食物浪费,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这在较为贫穷的国家中尤为重要。至于人造肉,Akter助理教授认为,目前人造肉的规模还太小,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研究,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提高他们对人造肉的认识。另一方面,她补充说:“新加坡应该积极开展人造肉研究,使其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这些研究并不是说只开展4到6个月,可能需要5到10年,如果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话。”
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
Benjamin Cashore教授对此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若想要让食品技术成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有效方式,我们需要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在政策制定中,他补充道:“你不能总是根据今天的趋势来制定政策,因为这些趋势在未来可能会发生改变。”
对于未来即将研发的人造肉或在政治上存在争议的转基因食品,Benjamin Cashore教授明确提出了警告:“生产人造肉所需要的能源可能会打破人们最初对农业和环境成本的担忧,但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可能会产生另一个问题。比如对转基因食品来说,令人担忧的一点是它在生产时是否会制造出超级害虫,从而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最后,Benjamin Cashore教授总结道:“我们不会轻而易举就实现目标,但减少浪费是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也是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
文章来源:Global-is-Asian,2022年8月12日,星期五
作者:Global-is-Asian 智库供稿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来自于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官方机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