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Singapore),简称新加坡,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国土除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之外,还包括周围63个小岛。

8世纪新加坡属室利佛逝;14世纪始属于拜里米苏拉建立的马六甲苏丹王朝;18-19世纪属柔佛王国。19世纪初被英国占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侵占;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

新加坡全境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促进种族和谐是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根据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报告,新加坡是继伦敦、纽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也是亚洲重要的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协(ASEAN)成员国之一,也是世界贸易组织(WTO)、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经济体之一。

2019年11月,新加坡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榜单”第三位;“2019年全球可持续竞争力榜单”第一位。
军队体制
新加坡武装部队组建于1965年,建军节为7月1日。总统为三军统帅。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2-3年。新加坡武装部队有三个组成部分,分为正规军人、现役军人以及战备军人;正规军人指的是职业军人,现役军人指的是16岁到20余岁不等之服役两年强制军役的军人,战备军人指的是从现役中役满退伍,进入十年回营训练周期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动员的后备军人。2013年国防预算达123.4亿新元。

武装力量
新加坡的现役部队总兵力为7.16万,其中陆军5万人,编为3个混合师(各辖2个步兵旅、1个机械化旅、1个侦查营、1个炮兵营、1个高炮营、1个工程兵营)、1个快速反应师(辖3个步兵旅)、1个机械化旅。海军9000人、空军1.35万人。另有可用人数129万和预备役35万人。

新加坡陆军
新加坡武装部队是新加坡最早建立起来的单位也是陆军的第一步兵营,始建于1957年。陆军最高指挥官为陆军总长,由陆军参谋长及训导司令协助。实力雄厚,是新加坡的重要国防力量的一部分。

新加坡共和国陆军军旗
指挥序列
陆军司令部
陆军司令部下分“人力”、“情报”、“作战”、“后勤”、“策划”,以及“训练”六部,各由一个上校衔助理参谋长管辖。

兵种司令部
各兵种(突击队、精卫队、坦克部队、炮兵部队、步兵、工兵、讯号兵、支援与运输部队、维修与工程部队)设司令部,由兵种长负责支援陆军司令。

作战部队
新加坡陆军以“师”为最大编制,共5个师及一个人民卫国军。师级单位下设若干旅、营、连、排、班。陆军中还设有若干独立旅、营级单位。
新加坡陆军第九师司令部同时行使步兵兵种司令部功能。该司令部设于新加坡
东部岛屿德光岛。

新加坡海军
新加坡共和国海军部队(简称新加坡海军;英语:Republic of Singapore Navy,RSN;马来语:Angkatan Laut Republik Singapura)是新加坡共和国武装部队的一部分,负责保卫新加坡领海以及航线。所有新加坡海军的舰船称号为RSS,即Republic of Singapore Ship的缩写。

新加坡共和国海军军旗
新加坡共和国海军部队是一支年轻的军种,现役海军4500人,编成两个舰队。第一舰队为作战舰队,拥有导弹巡逻舰、导弹炮艇和巡逻舰;第三舰队为保障舰队,由支援艇、坦克登陆艇及小型运输艇和民用船只等组成,分别驻扎在布拉尼岛的两个海军基地。由于舰队的不断扩充,海军计划将在东部的樟宜地区修建第三个基地。为了增强其海上威慑能力,新加坡海军计划向瑞典购买“谢尔曼”级潜艇,该型潜艇安装了不依赖空气的推进系统和先进的探测器和武器系统,可大大增强海军的战斗力。

海军组织架构
新加坡共和国海军部队由新加坡海军司令领导(Chief of Navy,CNV),现任海军司令为戴荣利(Ronnie Tay)海军少将。海军司令负责新加坡海军的全部行动和管理,并且直接向三军总长报告,三军总长通常是一位三星上将。新加坡海军总共分为5个指挥部,分别是后勤指挥部,舰队指挥部,海岸防卫指挥部,蛙人部队指挥部和训练指挥部。

海军基地
布拉尼海军基地(Brani Naval Base,BNB)是新加坡海军第一座基地,已经由大士基地和樟宜基地接替其职能并在2000年正式关闭。现在新加坡武装警察部队和海岸警卫部队接管了布拉尼基地并将指挥部设立在基地中。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决定建造海军基地并选址布拉尼地区,并于1972年8月17日开始进行施工,由英国陆军准将Bruce White为顾问。整个建造计划耗资3500万新币。1974年,基地建造完毕,同年1月26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为该基地[21]以及位于基地内的新加坡海事司令部开幕。1983年,新加坡海军耗资1600万新币为布拉尼基地扩建了一个码头和对应的补给设施。

由于大士基地的建造,部分布拉尼基地的设施被移动至大士基地。2000年10月12日,基地中全部的海军设施被封闭至2004年。2004年3月23日,移民与关卡局所属海岸指挥部正式入主布拉尼基地并由内务部长黄根成开幕。2006年3月20日,海岸警卫部队及其司令部入主布拉尼基地并关闭了原先在加冷地区的设施。

大士海军基地(Tuas Naval Base,TNB)
是新加坡海军第二座基地,位于新加坡西部,占地0.28平方千米。该基地于1994年9月2日正式开放。在大士基地投入使用之前的20年里,新加坡海军一直使用唯一的一座布拉尼海军基地。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海军扩大舰队规模之后,布拉尼基地已经明显不够使用。而基于原布拉尼基地进行扩建也由于附近的民用设施和地理条件而被否定。于是,新加坡军方在大士地区建造了第二座,也就是大士海军基地。

经过了空间优化分配之后,尽管大士基地仅占用850米的海岸,但停泊空间却达到了布拉尼基地的2.5倍。而且由于大量的自动化设备投入大士海军基地使用,该基地节剩了大量的人力,比如机械化装卸系统,自动化后勤补充系统以及自动舰船检索系统。大士基地还有一座浮动船坞可以停靠并运送600吨的战舰以进行修理和维护。

樟宜海军基地(Changi Naval Base,CNB)
是新加坡第三座海军基地,用于替代布拉尼基地。樟宜基地位于新加坡东端,占地1.28平方千米,于2004年5月21日正式投入使用。
樟宜基地中拥有6.2千米长的泊位,可以停靠一艘大型航空母舰。樟宜基地经常用于停靠美国海军的航母以及其他来访和路过的船只。

与大士基地相同,樟宜基地也大量运用了自动化设备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樟宜基地拥有一座全自动化的地下弹药库,可以为战舰进行自动弹药补充,全部基地使用无线网络进行信息管理和控制。基地的设计尽可能的保护环境,防波堤的夜间导航灯通过一些小型的风力发电机供电,舰队司令部的顶部装置了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太阳能发电以提供基地的日常供电。基地中还是用了海水冷却系统,通过使用海水冷却空调系统以节省淡水。

新加坡空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