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新加坡在语言、国歌、国旗等方面的“马来化”,能够避免让马来人和邻国马来西亚产生“鹊巢鸠占”的感觉。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除了国防、淡水等基本需要外,新加坡在经济上同样对马来西亚依赖很深。在英国殖民时代,新加坡就是作为马来半岛的对外贸易窗口而崛起的。

▲“新加坡”这个词来源于马来语,意思为“狮子”
新加坡直到60年代仍然算不上富裕,李光耀年轻时曾经羡慕过缅甸的繁荣景象,比起盛产橡胶、锡矿、珍稀木料香料的马来半岛,新加坡并没有多少优势。
由于东亚地区在60年代还没有开始经济腾飞,马六甲海峡在经济上的重要性远不如80-90年代之后,当时并不能给予新加坡足够的发展动力,因此新加坡当时的对外经济发展的重点仍然在马来西亚、印尼等周边国家。

▲60年代的新加坡并不算富裕
新加坡的繁荣,同样离不开外来移民的贡献,来自马来西亚、印尼、印度,以及其他原英属殖民地的移民,对新加坡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将马来语、英语、泰米尔语同时定为官方语言,对吸引外来移民有很大的好处。

▲新加坡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每年都要举行独立日庆典
在种种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新加坡独立后就一直强调民族团结,并提高马来语的地位,以此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以法律形式规定用马来语演唱国歌《前进吧,新加坡》,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四语平等
独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加坡凭借工业升级、日益繁忙的自由港优势,以及搭上东亚经济腾飞的快车道,目前已经跻身发达国家行列,2020年人均GDP达到6万美元。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也领先全球,有“花园国家”的美称。
新加坡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与马来西亚的关系。马来西亚人口3300万,是新加坡的近10倍,为新加坡提供了庞大的市场,以及丰富的原材料和劳动力。

▲新加坡的城市建设非常著名,被誉为花园城市或花园国家
新加坡人口从1965年独立时的200万,增加到目前的350万,华人比例一直保持在75%上下,与马来西亚华人移民的大量涌入有很大关系。
他们还带来了可观的资金,对新加坡经济腾飞起到重要作用。相比之下,新加坡对马来人移民的控制更为严格一些。
新加坡一直强调四种官方语言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从使用范围来看,马来语除了作为国语外,主要用于马来人之间,包括华人在内的其他民族大部分都不会说。除了演唱国歌《前进吧,新加坡》外,平时也没有强制使用的要求。

▲新加坡实行双语教育,所有学生要学习英语和母语
英语是新加坡的行政语言,政府公文用英语书写,既是殖民时代遗留产物,也是一种通用语,免去了各民族之间沟通的障碍。
新加坡实行双语教育,英语是第一语言,绝大部分课程用英语讲授,第二语言是学生所在族裔的母语(即华人须掌握华语、马来人须掌握马来语)。也就是说,新加坡人主要掌握英语和所在族裔的母语即可。
泰米尔语主要用于来印度裔以及新加坡务工的泰米尔人,他们人数虽少,但泰米尔语仍然被列为官方语言之一,充分证明了新加坡对民族平等政策的坚持。

▲新加坡是除了斯里兰卡以外,唯一将泰米尔语定为官方语言的国家
在官方层面上,华语似乎排在马来语和英语之后,事实上,新加坡人也十分重视华语,1979年又启动常年性的“推广华语活动”,以中国大陆的普通话(华语)取代原先的新加坡的各种汉语方言,并采用汉语拼音和简体字,与中国大陆全面接轨。

▲新加坡“讲华语运动”
新加坡将马来语定为国语,四种语言同时作为官方语言。马来语作为国语,法律规定只能用马来语唱国歌《前进吧,新加坡》,实际运用范围远远不及英语和华语,更多体现的是象征意义。
这样的语言政策是符合新加坡实情的,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持与邻国之间的良好关系,完全称得上是小国的一种生存智慧。

▲花园城市
环球情报员丨来源
环球情报员丨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