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新加坡在語言、國歌、國旗等方面的「馬來化」,能夠避免讓馬來人和鄰國馬來西亞產生「鵲巢鳩占」的感覺。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除了國防、淡水等基本需要外,新加坡在經濟上同樣對馬來西亞依賴很深。在英國殖民時代,新加坡就是作為馬來半島的對外貿易窗口而崛起的。

▲「新加坡」這個詞來源於馬來語,意思為「獅子」
新加坡直到60年代仍然算不上富裕,李光耀年輕時曾經羨慕過緬甸的繁榮景象,比起盛產橡膠、錫礦、珍稀木料香料的馬來半島,新加坡並沒有多少優勢。
由於東亞地區在60年代還沒有開始經濟騰飛,馬六甲海峽在經濟上的重要性遠不如80-90年代之後,當時並不能給予新加坡足夠的發展動力,因此新加坡當時的對外經濟發展的重點仍然在馬來西亞、印尼等周邊國家。

▲60年代的新加坡並不算富裕
新加坡的繁榮,同樣離不開外來移民的貢獻,來自馬來西亞、印尼、印度,以及其他原英屬殖民地的移民,對新加坡經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因此,將馬來語、英語、泰米爾語同時定為官方語言,對吸引外來移民有很大的好處。

▲新加坡非常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每年都要舉行獨立日慶典
在種種內外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新加坡獨立後就一直強調民族團結,並提高馬來語的地位,以此來維繫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以法律形式規定用馬來語演唱國歌《前進吧,新加坡》,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四、四語平等
獨立半個多世紀以來,新加坡憑藉工業升級、日益繁忙的自由港優勢,以及搭上東亞經濟騰飛的快車道,目前已經躋身已開發國家行列,2020年人均GDP達到6萬美元。新加坡的城市建設也領先全球,有「花園國家」的美稱。
新加坡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良好的外部環境,尤其是與馬來西亞的關係。馬來西亞人口3300萬,是新加坡的近10倍,為新加坡提供了龐大的市場,以及豐富的原材料和勞動力。

▲新加坡的城市建設非常著名,被譽為花園城市或花園國家
新加坡人口從1965年獨立時的200萬,增加到目前的350萬,華人比例一直保持在75%上下,與馬來西亞華人移民的大量湧入有很大關係。
他們還帶來了可觀的資金,對新加坡經濟騰飛起到重要作用。相比之下,新加坡對馬來人移民的控制更為嚴格一些。
新加坡一直強調四種官方語言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從使用範圍來看,馬來語除了作為國語外,主要用於馬來人之間,包括華人在內的其他民族大部分都不會說。除了演唱國歌《前進吧,新加坡》外,平時也沒有強制使用的要求。

▲新加坡實行雙語教育,所有學生要學習英語和母語
英語是新加坡的行政語言,政府公文用英語書寫,既是殖民時代遺留產物,也是一種通用語,免去了各民族之間溝通的障礙。
新加坡實行雙語教育,英語是第一語言,絕大部分課程用英語講授,第二語言是學生所在族裔的母語(即華人須掌握華語、馬來人須掌握馬來語)。也就是說,新加坡人主要掌握英語和所在族裔的母語即可。
泰米爾語主要用於來印度裔以及新加坡務工的泰米爾人,他們人數雖少,但泰米爾語仍然被列為官方語言之一,充分證明了新加坡對民族平等政策的堅持。

▲新加坡是除了斯里蘭卡以外,唯一將泰米爾語定為官方語言的國家
在官方層面上,華語似乎排在馬來語和英語之後,事實上,新加坡人也十分重視華語,1979年又啟動常年性的「推廣華語活動」,以中國大陸的普通話(華語)取代原先的新加坡的各種漢語方言,並採用漢語拼音和簡體字,與中國大陸全面接軌。

▲新加坡「講華語運動」
新加坡將馬來語定為國語,四種語言同時作為官方語言。馬來語作為國語,法律規定只能用馬來語唱國歌《前進吧,新加坡》,實際運用範圍遠遠不及英語和華語,更多體現的是象徵意義。
這樣的語言政策是符合新加坡實情的,有利於加強民族團結,維持與鄰國之間的良好關係,完全稱得上是小國的一種生存智慧。

▲花園城市
環球情報員丨來源
環球情報員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