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了这一切的杨邦孝万念俱灰,他对马来西亚失望透顶,他决定举家移居新加坡。
二十多年的努力、奋发、沉沦和等待,最终换来的是麻木,废物党内尽蹉跎。
五、要不要降薪来给我打工
中国有句老话,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心灰意冷的杨邦孝甚至放弃了律师职业,但却在新加坡的金融业打出一片天地。
新加坡有三大本资银行(当地地位类似于我国工农中建),除了星展银行(其实按字面意思应该是新加坡发展银行Development Bank of Singapore)是政府控股外,其余两家华侨银行(Oversea-Chinese Banking Corp)和大华银行(United Overseas Bank)最早都是华裔资本兴办的金融机构。
中途进入金融业的杨邦孝仕途顺利,仅仅20年后,他已经成为了华侨银行(ocbc)的主席。(晋升速度之快,让一直在金融行业内蹉跎的作者本人感觉压力甚高,人和人的差距太大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历经二战,剑桥留学,参与政治并失败,当过大律师,也看到过人间惨剧,最后能否极泰来成为大银行的主席,人生经历之丰富,可以说毫无遗憾了。
但杨邦孝并不是“绝大多数”之中的一员,他的人生是一段多彩,却晚点很久的列车,直至黄昏才能体会最瑰丽的景色。
1980年代,李光耀开始筹备为人民行动党的第二代接班做准备。为了完成新老更替,建国一代的部长们纷纷退休。
1988年艾迪巴克退休,法律部长的职位空缺。而且雪上加霜的是,作为三权分立中重要制衡力量的大法官也即将在1990年退休。
而人民行动党内部推举的接班人吴作栋没有法律背景,李光耀决定在退居二线前解决大法官的人选(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制定了流程复杂却颇为科学的选人用人标准,后续希望能单发一篇文章详述)。
这一年,为了挑选大法官人选,李光耀单独邀请了在法律战线任职多年的各位大法官,请他们按照功绩依次排列出他们心目中最合适的人员。
有四位大法官不约而同强烈推荐杨邦孝,给予了他最高评价。
这让李光耀回想起和杨邦孝在剑桥三年的同窗记忆。
李光耀第一年到剑桥时,因为错过了开学时间而落下了很多课程。他借用了杨邦孝的笔记自学。他惊奇的发现这些笔记完整而且井井有条,不仅对他学业帮助很大,杨邦孝也在剑桥的考试中名列前茅。
于是就在李光耀决定交班,退居政治二线之前。他邀请了杨邦孝共进午餐,准备正式力邀老同学出任大法官。
但是尚存一个障碍,作为华侨银行的主席,杨邦孝年薪是200万新元,而李光耀能提供的大法官职位,薪水只有区区30万。

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总理和部长的薪水
但李光耀坚信他能说服杨邦孝,因为干这种“劝说自己的老朋友低薪为他打工”这件事,他经验丰富。
新加坡第一代部长中的艾迪巴克、林金山(创造了新加坡祖屋奇迹的人),都是这样被李光耀拉进政坛的,杨邦孝是最后一个。
在午餐上,李光耀开始他的游说。
“你已经在金融行业登上顶峰,职位已经是华侨银行银行内最高,在那里付出心血也只能让上千名员工及少数股东受益”。
“而出任大法官却能改革法律体系,造福整个社会”。
杨邦孝出生于1926年,这一年他已经63岁。
让一个接近退休的人开始一项新事业,谨慎的杨邦孝当时的回复是:让我考虑一下。
没想到李光耀对自己认准的人绝不放过,他对自己的挚友说:
“我希望你会答应,因为你还没有为新加坡做过什么事!”
已很多年没干过法律的杨邦孝回答说:“好吧,不过如果我无法胜任,你会让我离职吗?”
对于这个问题,李光耀没有回答,也没必要回答。以他老人家的自信,潜台词是:“我亲自认定的人,怎么可能不胜任。”
于是杨邦孝接受了这个挑战,以降薪近80%的幅度,出任新加坡的第二任大法官。

李光耀自认为是他用造福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所激励的说法,说服了挚友。
杨邦孝在接受官方采访时,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也是如此。
但直到李光耀去世,杨邦孝写了一本《近看李光耀》的回忆录,在书中他写到:在剑桥的一个寒冬,杨邦孝病倒,醒来时却看到壁炉里烧着火。后来才从房东处得知,这桶煤炭是李光耀扛着在雪中走了近一公里路送来的。
我想,这也是杨邦孝宁愿减薪也愿意为他打工的原因之一吧。
六、脱掉那些英式假发
新官上任三把火,要知道杨邦孝在63岁时继任大法官,他肯定不是来养老的。
这位新任大法官的第一把火,直接烧掉了当时新加坡法官律师们穿戴的英式假发。
没错,就是大家在香港律政剧中看到的大律师,大法官们头上顶的那玩意,世界上只有原英联邦国家中的几家还把持这种传统不愿意放手。

先简单说一下英式假发的来历,真相令人相当作呕。
假发在欧洲的流行,起始于16世纪晚期,那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大航海时代。
但是伟大的时代,也是有副作用的。
地理大发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疾病传播也更为迅速。
哥伦布发现美洲,给美洲人民带去了天花病毒。但美洲也并非没有报复,回程的水手们将梅毒从美洲带回了欧洲大陆,并随着他们每到一个港口就上岸胡天胡地的搞法,梅毒在欧洲开始了迅猛传播。(注:关于梅毒的起源说法很多,此为其中一种)
但是当时的科技水平未能引发医学大爆炸。直到1928年,在伟大的亚历山大弗莱明先生发现青霉素之前,梅毒一直是不治之症。
在这几百年间,大家耳熟能详的尼采、贝多芬、莫泊桑、路易十四等人,都是梅毒的受害者。
虽然梅毒不会导致迅速死亡,但其逐步侵蚀病人的神经,导致的症状包括开放的疮口、恶心的皮疹、失明、痴呆以及:脱发。
当时的欧洲梅毒流行如此之广,秃顶的人自然不少。为了遮掩,对假发的需求猛增,开始还能够收购健康人的头发制作假发。后来连头发这种原材料也不足了,于是欧洲人开始用马毛,猪毛等动物毛发制作。
时间长了,大家对假发这种事也就习以为常,加上太阳王路易十四也染上梅毒并开始戴假发后,更是成为风靡全欧洲的流行风潮。

路易十四一家子,他本人早就秃了,一头假发极为抢眼
而英国的法官和律师们就是在梅毒和流行风潮的共同需求下,统一带上由马毛制作的假发。
几百年后,假发已经成为英式法庭的“光荣传统”,并随着日不落帝国的旗帜传播到各殖民地。
直到今天,香港的律师和法官们,还带着这顶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功能上都既耻辱又恶心的假发,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也是蔚为奇观。
但杨邦孝对英国人的这套玩意不买账,法官和律师靠的是认真工作,严格执法。新加坡地处热带,带着如此厚重的假发,时间长了味道可想而知。
况且新加坡已经是一个独立国家了,为了国家认同,也需要减少当年殖民统治留下的印记。
于是,在上任成为大法官的第一次发言,杨邦孝就宣布废除沿用多年的英式假发。
真是大快人心,这些东西的最好归宿,就是历史的垃圾堆。
同时,杨邦孝也借着废除假发这个措施,开始敲打那些躺在功劳簿上,偷奸耍滑,懒惰成性的法官们。
“我杨邦孝上台了,大家都起来给我干活。”
当时的新加坡,由于经济发展迅猛而诉讼案激增,无论高庭初庭,都堆满积压案件,而每件案子往往要花上4-6年才能受理。
受过英式法律教育的法官们苦不堪言,为了逃避工作,甚至利用普通法繁琐漫长的断案流程来拖延案件。杨邦孝的司法改革就是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拉开帷幕。
他改革法庭和司法程序,使陈旧的制度焕然一新,搁置待处理的案件大量减少。
他修改惯例和条规,使得律师无法利用法律程序来拖延案件。
他以科学的标准考察法律人才,增加高等法院法官数量,注意选拔年轻人才。
为了抽打这些慵懒法官,他以自己60多岁高龄,与开国总理同时代的资深,每天在上班前站在最高法院门口,等待已经习惯迟到的法官们。
他注意到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并将之引入法庭,大幅缩短了庭审时间和运转流程。
杨邦孝上任两年,解决了高等法院之前积压的2000宗案件,法庭士气焕然一新。
李光耀在回忆录中记载,到杨上任十年后的1999年,新加坡的法庭闻名遐迩,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法官和律师,都慕名前来考察杨邦孝的改革成果。世界银行向其他国家推荐这里的初庭和高庭制度,作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
以改革司法制度这样辉煌的成绩,从政仅10年的杨邦孝在1999年被授予淡马锡一级勋章,这是新加坡的文官系统所能取得的最高荣誉,以吴庆瑞的资深和成绩,也还是在退休后才获此殊荣。
杨邦孝比李光耀小六岁,他逝世于今年1月。全国哀吊,极尽殊荣。
后记:何以取舍
为什么要讨论新加坡的司法改革,是因为香港目前面临的困境,无论如何都需要去殖民地化,重建国家认同。
而司法改革的目的,并非要将“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
从大英帝国继承下来的普通法系,哺育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金融中心,我认为自有其独到之处。
何以取舍?
坚持拿来主义和实事求是。
符合实际需要的,优秀的传统可以保留,而类似于带假发这种形而上,没有实际意义,已经被绝大多数英联邦国家抛弃的传统,还是尽快扫进垃圾桶为好。
希望下次看见港式律政剧,其中的TVB明星们能在法庭上展示她们本来的黑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