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亚洲各国绘制的地图大多增大自己的领土,简化其他大陆,并加入宗教、神话等元素,与西方地图强调的精确性大不相同。
即日起,公众可前往国家图书馆大厦10楼展厅参观亚洲地图学展览,了解地图里鲜为人知的故事。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与法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合作,开设主题为“一图一世界:亚洲地图的观点”(Mapping the World: Perspectives from Asian Cartography)的展览。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展示了60多个收集自世界各地的亚洲古地图真品,是首个在新加坡举办的亚洲地图学展览。
图管局展览部高级主管锺尚宏说:“尽管图书馆之前做过地图展,可是西方绘制的地图与亚洲绘制的地图有很大区别。”
他解释,西方地图强调精准的地理位置和物理空间,在亚洲,宗教、政治、美学等因素甚至凌驾于准确性之上,成为绘制地图时的主要考量。

例如19世纪韩国绘制的《天下图》(Cheonhado)描绘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圆盘形的世界。世界的边缘围绕着“小人国”“不死国”等充满神话色彩的国度,均源自中国古籍《山海经》。锺尚宏认为,由于19世纪许多西方的地理知识冲击了亚洲传统文化和世界观,因此亚洲制图者通过融合不同的学说化解对于世界认知的矛盾,也促进了知识的交流。
新加坡在亚洲地图上一直没有具体的展现,只有在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上才能看到一点踪影。
《坤舆万国全图》标注马来半岛有三佛齐王国和满剌加王国(今马六甲),明朝也在此设立宣慰司。马来半岛最下方有一个红点,但研究人员也无法证实那是否代表新加坡。
展览也利用多媒体科技,增强互动感。参观者可以站在屏幕前用手翻阅长达608厘米的《乾隆太祖墓扫墓图》,并查看如山海关、兴京等乾隆途经的重要地点的样貌。
展览从今天起对公众免费开放,于明年5月结束。华语讲解的导览将在部分星期六和星期日的下午3时开始。宏茂桥、静山、裕廊西公共图书馆也将分期举办“地图说故事:佛陀的历程”巡回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