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亞洲各國繪製的地圖大多增大自己的領土,簡化其他大陸,並加入宗教、神話等元素,與西方地圖強調的精確性大不相同。
即日起,公眾可前往國家圖書館大廈10樓展廳參觀亞洲地圖學展覽,了解地圖裡鮮為人知的故事。
國家圖書館管理局與法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合作,開設主題為「一圖一世界:亞洲地圖的觀點」(Mapping the World: Perspectives from Asian Cartography)的展覽。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展示了60多個收集自世界各地的亞洲古地圖真品,是首個在新加坡舉辦的亞洲地圖學展覽。
圖管局展覽部高級主管鍾尚宏說:「儘管圖書館之前做過地圖展,可是西方繪製的地圖與亞洲繪製的地圖有很大區別。」
他解釋,西方地圖強調精準的地理位置和物理空間,在亞洲,宗教、政治、美學等因素甚至凌駕於準確性之上,成為繪製地圖時的主要考量。

例如19世紀韓國繪製的《天下圖》(Cheonhado)描繪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圓盤形的世界。世界的邊緣圍繞著「小人國」「不死國」等充滿神話色彩的國度,均源自中國古籍《山海經》。鍾尚宏認為,由於19世紀許多西方的地理知識衝擊了亞洲傳統文化和世界觀,因此亞洲製圖者通過融合不同的學說化解對於世界認知的矛盾,也促進了知識的交流。
新加坡在亞洲地圖上一直沒有具體的展現,只有在16世紀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上才能看到一點蹤影。
《坤輿萬國全圖》標註馬來半島有三佛齊王國和滿剌加王國(今馬六甲),明朝也在此設立宣慰司。馬來半島最下方有一個紅點,但研究人員也無法證實那是否代表新加坡。
展覽也利用多媒體科技,增強互動感。參觀者可以站在螢幕前用手翻閱長達608厘米的《乾隆太祖墓掃墓圖》,並查看如山海關、興京等乾隆途經的重要地點的樣貌。
展覽從今天起對公眾免費開放,於明年5月結束。華語講解的導覽將在部分星期六和星期日的下午3時開始。宏茂橋、靜山、裕廊西公共圖書館也將分期舉辦「地圖說故事:佛陀的歷程」巡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