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屋
新加坡的住宅简单可以分为三类:组屋,公寓和有地住宅(如果再细分一下的话,还有一类叫执行共管公寓,是处于组屋和公寓之间的一类住宅,数量不多)。
有地住宅一般就是别墅,如下图。

或者,如下图。

80%的新加坡人住的都是组屋。新加坡的组屋可不是我们理解的“经济适用房”!
但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为什么叫“组屋”。因为它是政府建屋局一组一组建设出来的楼房。笔者就以女皇镇(Queenstown)道森地区(Dawson)的组屋为例介绍一下。
每个组屋都由一组大楼组成。大楼的第一层一般直接跳空,或者就是一个通道,或者成为居民们日常活动的场所,或者部分被利用起来作为特别的功能区域。我没有见到大楼的第一层作为住户长期居住的例子。
每一组组屋,除了用来居住的楼房外,还会邻接住宅的高楼盖一个大约4-5层的停车场,住宅楼下还会设置供往来车辆临时停靠的区域。此外,组屋周边或者楼下会安排托儿所、幼儿园,几个组屋附近会有一个小学。一组组屋也会有专门的区域安置健身器材。楼宇之间是有大树掩隐着的道路,常见人们在路上跑步。


总之,每个组屋都是一个生活功能非常完善的“社区”,包括居住、停车、运动、托儿、超市、食阁,甚至医疗等日常生活的配套。
道森地区(Dawson)的一批名字以sky开头的组屋,其取名很有意思,都被命名为"道森的XXX",参见下图。其他地区的组屋是怎么命名的呢?



从物理区域上,组屋和公寓是参差着建设的,只是组屋多一些,公寓少一些,地理上看不出优劣差别。配套上,公寓的会“更高级”一些,一般都会配置游泳池。
我眼里的公寓和组屋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寓是封闭的,会有一个院墙把一个公寓包围起来;而组屋是开放式的,可以从几乎任何位置进入或离开,这让我想起“四通八达”这个词。在组屋中间两面大树林立的道路上行走,穿过不同的组屋完全没有任何差异的感觉。
如果还有区别的话,就是公寓会有大面积的屋子,而近几年新建的组屋房屋面积在不断变小,一个号称5房的组屋,面积也就120平米左右。
新加坡政府对组屋的购买、出租、交易都有严格的规定,没有发现有违反规定的案例发生。听说许多国家都在试图学习新加坡的组屋制度,但报道成功的不多。
外国人不能购买组屋,包括一手组屋和二手组屋,但可以租住组屋。外国人可以购买公寓和有地住宅。由于大量资金的涌入,新加坡最新的政策是外国人除了购房款外,还需要缴纳60%的税金。此外,政府也规定,某些有地住宅,外国人只能租用,不能购买。
自建国以来,房地产都不是新加坡政府在经济上需要依靠的支柱产业。这在世界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情况,我们将另文介绍。
下图是斯凯维尔组屋(Skyvill@Dawson)的远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