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人占得先机拔得头筹,几经战争,1511年8月15日,马六甲沦陷,立国110多年的王国灭亡了。随后,葡萄牙人屠城抢劫,为所欲为。马六甲王国苏丹马哈茂德·沙阿率领军民,转移至吧莪(麻坡属下的一个小镇)和柔佛等地,继续抗击葡萄牙的入侵。

1528年,阿拉乌德丁继承王位,创建具马六甲王室血统的柔佛王朝,定都旧柔佛。
1587年,葡萄牙人占领了旧柔佛拉玛。
1613年,葡萄牙人焚毁了新加坡河河口的据点。
1641年马六甲易手,荷兰人赶走了葡萄牙人,继续殖民统治约100多年。

7
英属殖民地(1819-1942)
“男人有钱就变坏”,同样地,“国家变强就扩张”。
16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经济力量和海上力量强大起来,开始同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争夺殖民地,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
天下之大,各有怪咖。葡萄牙等国是被东方香料所征服,而英国是被东方树叶-茶叶所俘获(此风尚其实是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传到英国的)。作为凯瑟琳的嫁妆,葡萄牙把他们在印度的殖民地孟买送给英国,这样英国东印度公司有了机会,以此地为贸易据点,专门负责东西方贸易和殖民掠夺。

为了找茶叶,他们满世界扫货。他们从清朝买进大量茶叶,但清朝物产丰富,自给自足,英国没有合适的商品出口到清朝。这种只买不卖只出不进的生意自然是无法长久。
既然没有需求,那英国人就创造需求,于是他们找到了鸦片这一上瘾性商品,来和中国做生意挣回黄金白银,交换他们需要的茶叶。
鸦片,极具依赖性,一旦上瘾,便难割舍,轻则倾家荡产,重则杀人越货。英国人以这种毫无人道戕害国人身心的方式创造了无限的需求。
1818年,史丹福德·莱佛士爵士被任命为苏门答腊岛南岸的英属殖民地明古连的总督。此人被视为新加坡地开埠(开辟为商埠,设立外贸口岸)者。他,极具商业头脑和战略眼光,塑造和改变了新加坡,奠定了新加坡的基础。当然,我们要批判地看待,莱佛士绝不是为了给新加坡人谋福利,而是为了满足其殖民掠夺需求,但在客观上促进形成了现代新加坡的基本格局。

当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国力如日中天,急需扩大海外殖民地,开辟新市场和原料产地。有国家力量加持,莱佛士自然就飘了。
他很不满一个风车小国荷兰控制着马来群岛,掐断了他们对华鸦片贸易的海上航线,那感觉简直像卡住了他们的喉咙,痛得无法呼吸。
荷兰人在此地混得风生水起,坐地生财,来来往往的商船都得给他们交过路费,并且是一口价,不讲价。
莱佛士眼红地看着荷兰人,自言自语说道:“大丈夫生当如此,吾可取而代之。”
吹牛一时爽,想想心里慌。
好的地段都被荷兰人占领了,到哪去找新大陆呢?总不能生抢吧?
于是,莱佛士只好硬著头皮到处溜达,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块像样的地盘。
1819年1月28日,莱佛士抵达新加坡,如同一见钟情,他很快就被这块小岛征服了。真是上天保佑,此地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靠近马六甲海峡,拥有天然的深港、淡水供应和用于修理船只的木材,最关键的是,这个岛就在他们家的贸易线上。
事实上,这并不是他的独家发现,新加坡在马六甲王朝全盛时期就是当时闻名于世的港口及经贸中心,只不过葡萄牙人在1613年摧毁了新加坡的定居点,所以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这个岛屿陷入了默默无闻的状态。所以说,莱佛士只是重新发现和开发了新加坡,而不是原创了新加坡。
就这样,莱佛士闯入了当地人的世界。整个新加坡岛就是一个小渔村,约有1000人,大多数是当地群体,他们被马来人同化,并有几十名中国人。
通过类似于狸猫换太子的手法,莱佛士与当地首领达成了交易:承认首领的统治地位并每年给与报酬,以换取英国人在新加坡设立贸易站的权利。
1819年2月6日签署了一项正式条约,现代新加坡诞生了。
莱佛士掌管新加坡后,便宣布新加坡为自由贸易港,在此可以自由贸易,禁止征收港口税,这一优势使新加披一时力压周围港口码头,成为商贩买卖新集散地。人们在此自由交易,并享受税收优惠。
一传十,十传百,当周围的商贩走卒都听说有这一自由集市,人群趋之若鹜,从四面八方赶来做买卖。
于是,大批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中国的商贩苦工移民于此,逐渐形成今日新加坡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局面。
物流的集散地,一定是人流的热点,一定是商业和服务业的中心。
很明显,货物运转到此,要么是交接换手,要么是补充供给,都离不开和当地发生联系:
船只要补充燃料、缝缝补补,
船员要吃饭、休息、大保健、斗地主。
于是新加坡人开超市、开宾馆、开饭店、开赌场、开妓院等等来提供商品和服务,以此来养活自己。

莱佛士呆了一周后,前往槟城处理公务,将新加坡留给副手法夸尔打理。几乎是无中生有,困难重重,法夸尔政府急于创收、管理混乱。这段时间,新加坡是野性和堕落的自由地狱,就好像一个从山村来的淳朴小伙,来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大城市,眼界大开,立马就沾染上了吃喝嫖赌抽各种恶习,沦陷在这花花世界里。
1822年莱佛士重返新加坡,对岛上的乱象痛心疾首,他愤怒地解雇了法夸尔,并开始治理整顿:禁止奴隶制、关闭赌场、禁止携带武器等;征收重税,以阻止他认为的社会恶习,如酗酒和吸食鸦片。他起草了新加坡莱佛士计划,以重组该岛:将新加坡划分为职能部门和族裔分部,并保留至今。
1824年,英国与荷兰在伦敦签订英荷条约,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

8
海峡定居点(1826-1867)
182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将新加坡与槟城和马六甲合并组成海峡定居点,统一管理。
1830年,海峡定居点成为英属印度孟加拉总统的居住地。

9
海峡殖民地(1867-1942)
随着新加坡继续发展,海峡定居点管理部门的缺陷变得严重,新加坡商人社区开始煽动反对英属印度统治。
1867年4月1日,英国政府同意将海峡作为一个单独的殖民地。这个新殖民地是由一位总督在伦敦殖民地办事处的监督下统治的。一个行政会议和一个立法会协助总督。虽然没有选出议会成员,但多年来逐渐增加了当地居民的代表。
殖民统治者时期,殖民者对新加坡族群实行的是“分而治之”的种族隔离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并没有对新加坡产生深刻的影响:冲突并没有蔓延到东南亚。
战后,英国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在新加坡建立海军基地,作为对日益雄心勃勃的日本帝国的威慑。温斯顿·丘吉尔把它吹捧为“东方的直布罗陀”。

10
日本占领(1942-1945)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分别从欧洲、亚洲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
出于对岛国灭亡的恐惧和对领土扩张的渴望,日本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设想,企图将东亚、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南亚、大洋洲、南亚、阿富汗等地纳入势力范围之内,以此实现地缘和产业战略的整合。
作为一个要啥没啥巴掌大小的岛国,日本对东南亚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大米、橡胶、锡、石油等战略资源垂涎已久,早就渴望拿下吃干榨尽,以满足其军事和工业需求。新加坡作为重要战略要地,自然是被日本看作掌上明珠。
由于轻敌、麻痹大意和过度自信,驻新加坡英军并没有重视日军来犯。1941年12月8日,日本部队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巴鲁登陆。此后,日军迅速南下,节节胜利。1942年1月31日,也就是入侵开始后仅55天,日本人就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并准备进攻新加坡。
1942年2月15日,英军总司令白思华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将占领新加坡改名为昭南岛(日语为“光明的南岛”)。一如既往,日军开始大屠杀,大约25 000至50 000人死亡。
日本统治新加坡的三年时间里,新加坡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劫难,他们要么被拉去充当苦力和炮灰,要么被施以重税,被剥削压榨得苦不堪言。

11
战后时期(1945-195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后,新加坡陷入了短暂的暴力和混乱状态:到处是抢劫和复仇杀戮。
这块土地在重建,新加坡人在涅槃:他们已经不是那个曾经的白素甜了。
岁月是把杀猪刀,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新加坡人的信仰崩溃了:他们一直将英国人视为新加坡无懈可击的守护神,没想到英国人这么容易就投降了,这么轻松就放弃他们了,他们失望至极,愤怒至极,羞辱至极。
经此一役,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增强了,他们萌生了脱离英国统治独立建国的意愿。
他们终于明白只有新加坡人才能捍卫他们的国家,英国人是靠不住的,他们只是这块土地的吸血鬼。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
于是新加坡人便时不时上街散步走路,呼吁独立,赶走英国佬,俺必胜。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1946年3月军事管制结束后,海峡殖民地解散。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
1947年7月成立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
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选举。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宪法,享有较大的自治权。
1954年11月21日,由李光耀等人创立的人民行动党正式成立。
1955年4月2日举行的立法会议选举是一次生动活泼、斗争激烈的活动,有几个新政党参加了这场斗争。与以前的选举不同,选民自动登记,选民人数增加到约30万人。
社民党在选举中惨败,只赢得了四个席位。新成立的左翼工党阵线是最大的赢家,拥有10个席位,并与巫统及马华公会组成联合政府。另一个新政党人民行动党(PAP)赢得了3个席位。

12
新加坡自治(1955-1963)
第一阶段:部分内部自治
1955-1959
劳工阵线领导人马绍尔成为新加坡第一任首席部长。他领导著一个摇摇欲坠的政府,几乎没有得到殖民政府或其他地方政党的合作。社会动乱有增无减。
1956年4月,马绍尔率领一个代表团前往伦敦就完全自治问题进行谈判,但由于英国不愿放弃对新加坡内部安全的控制,谈判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