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个移民大国,每年都会有数不清的异乡人来到新加坡求学和工作。
这里干净、有序,四季如夏,社会安定、人民亲切,很难不让人产生好感。很多人在新加坡生活了数年,便有了想要长居于此的念头。但当他们走上漫漫准证申请之路时才会发现:曾经以为新加坡会是自己的家,却用最好的青春等来了梦碎。
但是,普通人觉得“留不下来”的新加坡,对那些明星富豪们似乎就友善多了。
是不是这样呢?
让我们看看那些申请者真实的故事。

01. 普通人想要留下有多难
一直以来,我们接触过许多在艰难申请准证的“坡漂”。下面记录的A君便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或许他已经是“坡漂”大军中,比较幸运的那个了。
8年漂泊,三次被拒,8个月等待,一家三口终“扎根”。
三十几岁的A君携家眷来新加坡8年多,国内本科设计相关职业,薪资:4k-7k。之前申请过3次PR,均被拒,前2次携太太,第三次自己一个人(中途小孩待产未加入)。2019年年底第四次通过中介递交,携太太和孩子(男)一起申请。

记得2019年中,距离A君上一次申请PR被拒已有1年时间。他偶然和朋友聊到小孩来新已快2年,朋友便建议他带小孩一起申请试试,并开玩笑“毕竟是个男孩,万一政府刚好缺兵呢”。
A君索性又开始整理那些厚厚的个人资料,准备再重复的递交一次。但当时申请流程刚刚变更:由去ICA大楼当面递交更改为网上提交,所以慎重起见,A君想先找一间专业申请公司咨询一下。如果价格合理,考虑过直接找公司来递交材料。
结果,A君就差点掉进了中介的坑。
A君没有跟我们提公司名字,只说
“你打开Google,搜索排名依然挺靠前的,“申请通过率超高”是他们的口号。”

在网上找到他们的地址后,A君走进这间公司。紧接着,就在其中一间玻璃房内,被上至总监级别,下到业务小妹,轮番“轰炸”,历时接近2个小时。
听完之后,他的感觉是:
“天啊,我来新这么多年,没有发现自己的条件这么好,如果不再申请,简直不配当地球人了,不配在地球继续存活了”。
一问价格,申请费用7000新币。听到价格让A君突然反应过来,他是来咨询提高PR申请率的,不是来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于是,他提出了第一个要求,也是唯一的要求:既然有合同,太好了,如果白纸黑字写清楚100%包通过,我立即刷卡。
但是此时,业务人员就有些慌了,觉得A君不按常理出牌,她让A君先坐着喝茶休息,他们出去沟通一下。
2分钟后,业务人员回来,还带进一位业务主管模样的女士。

主管一开口就是:
“先生你这么好的条件,我们都觉得不帮你可惜”,“这样吧,看你这么好的条件我们给你一个折扣价5000”,“但不能再少了哟”。
啊?才2分钟,就降价2000,A君觉得“这也太好商量了吧”。本着对血汗钱负责的态度,A君决定再压压价,并严格保持他唯一要求:保证100%通过才付款。
一番博弈后,这位主管女士撑不住了,最终给出了3000新币的底价,并表示“要是不同意以后再来就只能是5000了”。但依然闭口不提通过率的事。
A君在去之前也做了相当多的功课,了解所谓的“申请中介”,就是一个帮你填表的,属于服务行业。原以为这家号称“通过率高”,是有什么秘诀,结果却跟其他家别无二致。
这个服务行业的价格虚高,不是A君第一个发现的,他们自己的喊价从7K降到了最后的3K,就已经说明了一切,至少说明了他们对自己价格的不自信。
之后A君还去面了几家差不多的中介公司,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帮你填表,帮你申请,但不能保证通过率。
行,既然大家的方法都八九不离十,A君决定就找一家价位合适的,不就行了?于是乎,在众多公司中,选中了一家,这家不光价格符合要求,而且一上来就直接的介绍了他们只是帮你填写表格,通过与否和自身条件有关,另外一半费用在通过后才支付,靠谱,给钱。
这么看下来,A君还是一个非常理性冷静,也有策略的消费者。
但是,有很多迫切想要申请成功的人,就可能会不假思索地上了中介的当。被申请中介骗了的申请者不在少数。
C小姐就是这样,被中介承诺的98%的成功率所迷惑,签下了3000新币的代申请服务合同。但是,最终却申请失败。回过头去才发现,合同上竟有一条“申请不成功也不退款”的霸王条款。
再想打电话给那家中介维权时,才发现当时的咨询顾问已经辞职。申诉无门,唯有打算牙齿往肚子里咽,钱也没了,PR还是没有申请下来,难免是心灰意冷。
所以A君走到这一步,找到一个靠谱的中介,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始。
前文提到过,A君一共有3次提交。第一次5个月被拒。第二次3个月被拒。第三次5个月被拒。第四次的申请之旅,从2019年10月初开始。
由于前3次申请已经被秒拒了,所以这次申请A君心态反而变得佛系,也没有频繁地查看myica app 或者邮箱、信箱。
申请期间遇到疫情,A君还收到实体信一封,他一开始以为是又被拒了,结果是ICA来信解释“由于疫情所以会延后审批速度”。
但他心里不由想:如果不拒绝,为啥要写信给我解释让我稍等呢?难道,我的条件有希望?

接着来到了申请的第六个月,A君收到了电子邮件,让他补交主申请人的资料(和税收有关的),于是他立即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中介补交了资料。
今年7月底,在补交资料后的第二个月,A君收到实体批准信。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在新加坡获得了一个可以留下了的身份。

历经8年的漂泊,四次申请,8个月的等待,他终于可以带着老婆孩子在新加坡安稳地留下了。那时他的心情可以说是感慨万千,五味杂陈。
像A君这样来新加坡多年,数次被拒才拿到永久居民身份的人不在少数。
B君是33岁的单身男青年,在NUS读 part-time master。来新6年,申请五次,终于approve了。他跟我历数了他五次的申请条件和结果:
1)2016年,半导体行业,EP basic 3300,3月秒拒
2)2017年,半导体行业,EP basic 4000,3月秒拒
3)2018年,半导体行业,EP basic 4300,3月秒拒
4)2019年,半导体行业,EP basic 5500,6月秒拒
5)2020年,半导体行业,EP basic 8000,4月16申请,8月网上查询已批。
可以看到B君从2019年到2020,薪资有了极大的飞跃,也在四次失败之后,终于拿到了PR。所以,如果你的收入不够高,新加坡可能不会要你。

上面说的这两位,尽管历经千辛万苦,但终于是成功留下来的。还有很多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D君来新7年,国内top985,本地NUS工科PhD毕业。毕业之后一直在IT行业工作,工资5k+不到6k,去年10月申请PR至今无果,他感到非常失望失落。
因为他觉得自己本来就严重underpaid,公司内部promotion因为今年疫情原因也全部停止了;申请加薪被婉拒,2个月前还被强制无薪假、减薪不到5k。
我们都知道,今年疫情下的政策,公司都是有限保护本地人就业。所以,没有PR就等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加不了薪、升不了职、还要担心被裁;没有PR也就没有CPF医保公积金,生个病就是破产。
为了换工作,D君面试了好几家公司,听到他是EP直接秒拒,只有一家小公司给1年contract打发。在心灰意冷下,他投了国内公司,工资翻了2倍多,现打算回国,已提出辞职。
但他也说祝愿还在努力申请的大家早日拿到PR,因为经过了7年,知道这当中有多少酸楚,也愿有缘将来在国内相见。

这些朋友的故事应他们的要求均以A、B、C、D进行化名,但他们都是来自申请者真实的故事。
当小编听完他们说的这些之后,心情很复杂。在新加坡留下来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是破釜沉舟没有后路的。
离开国内多年,回去之后可能是更多的不适应。而将最好青春都奉献的地方,却也有可能留不下来。
02. 明星显贵却总是很容易
一边是很多普通人在申请的旅途上挣扎的故事,一边是明星富豪们一个个轻松移民新加坡的消息,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戏剧化。
新加坡一直以来就颇受华人明星和富豪们的青睐。
说起移居新加坡的中国明星不得不提功夫皇帝李连杰。他在受访谈到入籍新加坡的原因时说:
“我在美国住了很多年,后来在国内也住了几年,之前还去过澳大利亚和瑞士,但最后落户新加坡,只是想给孩子找一个学习的地方,一个他们能接受中英文文化教育的地方,一个我可以去做事又不用担心他们的地方。找来找去,找到了新加坡。”

巩俐也加入了新加坡国籍。1996年,在嫁给新加坡籍商人黄和祥后,她在新加坡德义民众俱乐部宣誓加入了新加坡籍,但不久即宣布离婚。事业上也随着走了下坡路,感觉中国观众对走红以后加入外国籍的名人很挑剔。 巩俐当年出席新加坡新公民宣誓仪式,从国会议员李美花手中接过公民权证书和粉红色身份证。

巩俐当年加入新加坡籍,被中国人大肆批评,有的怒骂她“忘本”、“数典忘祖”,“不爱国”,更有“毒舌”网民骂她是“叛国贼”。 黄和祥当时替她解释说,她很爱中国,亲人都在大陆,不管走到哪都不会改变“中国心”。巩俐本人当年接受《联合早报》专访也说:
“因为家人的关系而入籍,这是很自然的事。我觉得没什么,而且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不论别人说什么,我就是华人。”
也有传,巩俐加入新加坡国籍的真正内幕,除了表现出她对婚姻的忠诚与重视,也能更方便出国,为电影在全球奔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