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個移民大國,每年都會有數不清的異鄉人來到新加坡求學和工作。
這裡乾淨、有序,四季如夏,社會安定、人民親切,很難不讓人產生好感。很多人在新加坡生活了數年,便有了想要長居於此的念頭。但當他們走上漫漫准證申請之路時才會發現:曾經以為新加坡會是自己的家,卻用最好的青春等來了夢碎。
但是,普通人覺得「留不下來」的新加坡,對那些明星富豪們似乎就友善多了。
是不是這樣呢?
讓我們看看那些申請者真實的故事。

01. 普通人想要留下有多難
一直以來,我們接觸過許多在艱難申請准證的「坡漂」。下面記錄的A君便是一個完全真實的故事,或許他已經是「坡漂」大軍中,比較幸運的那個了。
8年漂泊,三次被拒,8個月等待,一家三口終「紮根」。
三十幾歲的A君攜家眷來新加坡8年多,國內本科設計相關職業,薪資:4k-7k。之前申請過3次PR,均被拒,前2次攜太太,第三次自己一個人(中途小孩待產未加入)。2019年年底第四次通過中介遞交,攜太太和孩子(男)一起申請。

記得2019年中,距離A君上一次申請PR被拒已有1年時間。他偶然和朋友聊到小孩來新已快2年,朋友便建議他帶小孩一起申請試試,並開玩笑「畢竟是個男孩,萬一政府剛好缺兵呢」。
A君索性又開始整理那些厚厚的個人資料,準備再重複的遞交一次。但當時申請流程剛剛變更:由去ICA大樓當面遞交更改為網上提交,所以慎重起見,A君想先找一間專業申請公司諮詢一下。如果價格合理,考慮過直接找公司來遞交材料。
結果,A君就差點掉進了中介的坑。
A君沒有跟我們提公司名字,只說
「你打開Google,搜索排名依然挺靠前的,「申請通過率超高」是他們的口號。」

在網上找到他們的地址後,A君走進這間公司。緊接著,就在其中一間玻璃房內,被上至總監級別,下到業務小妹,輪番「轟炸」,歷時接近2個小時。
聽完之後,他的感覺是:
「天啊,我來新這麼多年,沒有發現自己的條件這麼好,如果不再申請,簡直不配當地球人了,不配在地球繼續存活了」。
一問價格,申請費用7000新幣。聽到價格讓A君突然反應過來,他是來諮詢提高PR申請率的,不是來被吹得天花亂墜的。於是,他提出了第一個要求,也是唯一的要求:既然有合同,太好了,如果白紙黑字寫清楚100%包通過,我立即刷卡。
但是此時,業務人員就有些慌了,覺得A君不按常理出牌,她讓A君先坐著喝茶休息,他們出去溝通一下。
2分鐘後,業務人員回來,還帶進一位業務主管模樣的女士。

主管一開口就是:
「先生你這麼好的條件,我們都覺得不幫你可惜」,「這樣吧,看你這麼好的條件我們給你一個折扣價5000」,「但不能再少了喲」。
啊?才2分鐘,就降價2000,A君覺得「這也太好商量了吧」。本著對血汗錢負責的態度,A君決定再壓壓價,並嚴格保持他唯一要求:保證100%通過才付款。
一番博弈後,這位主管女士撐不住了,最終給出了3000新幣的底價,並表示「要是不同意以後再來就只能是5000了」。但依然閉口不提通過率的事。
A君在去之前也做了相當多的功課,了解所謂的「申請中介」,就是一個幫你填表的,屬於服務行業。原以為這家號稱「通過率高」,是有什麼秘訣,結果卻跟其他家別無二致。
這個服務行業的價格虛高,不是A君第一個發現的,他們自己的喊價從7K降到了最後的3K,就已經說明了一切,至少說明了他們對自己價格的不自信。
之後A君還去面了幾家差不多的中介公司,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樣。幫你填表,幫你申請,但不能保證通過率。
行,既然大家的方法都八九不離十,A君決定就找一家價位合適的,不就行了?於是乎,在眾多公司中,選中了一家,這家不光價格符合要求,而且一上來就直接的介紹了他們只是幫你填寫表格,通過與否和自身條件有關,另外一半費用在通過後才支付,靠譜,給錢。
這麼看下來,A君還是一個非常理性冷靜,也有策略的消費者。
但是,有很多迫切想要申請成功的人,就可能會不假思索地上了中介的當。被申請中介騙了的申請者不在少數。
C小姐就是這樣,被中介承諾的98%的成功率所迷惑,簽下了3000新幣的代申請服務合同。但是,最終卻申請失敗。回過頭去才發現,合同上竟有一條「申請不成功也不退款」的霸王條款。
再想打電話給那家中介維權時,才發現當時的諮詢顧問已經辭職。申訴無門,唯有打算牙齒往肚子裡咽,錢也沒了,PR還是沒有申請下來,難免是心灰意冷。
所以A君走到這一步,找到一個靠譜的中介,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
前文提到過,A君一共有3次提交。第一次5個月被拒。第二次3個月被拒。第三次5個月被拒。第四次的申請之旅,從2019年10月初開始。
由於前3次申請已經被秒拒了,所以這次申請A君心態反而變得佛系,也沒有頻繁地查看myica app 或者郵箱、信箱。
申請期間遇到疫情,A君還收到實體信一封,他一開始以為是又被拒了,結果是ICA來信解釋「由於疫情所以會延後審批速度」。
但他心裡不由想:如果不拒絕,為啥要寫信給我解釋讓我稍等呢?難道,我的條件有希望?

接著來到了申請的第六個月,A君收到了電子郵件,讓他補交主申請人的資料(和稅收有關的),於是他立即在規定時間內,通過中介補交了資料。
今年7月底,在補交資料後的第二個月,A君收到實體批准信。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在新加坡獲得了一個可以留下了的身份。

歷經8年的漂泊,四次申請,8個月的等待,他終於可以帶著老婆孩子在新加坡安穩地留下了。那時他的心情可以說是感慨萬千,五味雜陳。
像A君這樣來新加坡多年,數次被拒才拿到永久居民身份的人不在少數。
B君是33歲的單身男青年,在NUS讀 part-time master。來新6年,申請五次,終於approve了。他跟我曆數了他五次的申請條件和結果:
1)2016年,半導體行業,EP basic 3300,3月秒拒
2)2017年,半導體行業,EP basic 4000,3月秒拒
3)2018年,半導體行業,EP basic 4300,3月秒拒
4)2019年,半導體行業,EP basic 5500,6月秒拒
5)2020年,半導體行業,EP basic 8000,4月16申請,8月網上查詢已批。
可以看到B君從2019年到2020,薪資有了極大的飛躍,也在四次失敗之後,終於拿到了PR。所以,如果你的收入不夠高,新加坡可能不會要你。

上面說的這兩位,儘管歷經千辛萬苦,但終於是成功留下來的。還有很多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D君來新7年,國內top985,本地NUS工科PhD畢業。畢業之後一直在IT行業工作,工資5k+不到6k,去年10月申請PR至今無果,他感到非常失望失落。
因為他覺得自己本來就嚴重underpaid,公司內部promotion因為今年疫情原因也全部停止了;申請加薪被婉拒,2個月前還被強制無薪假、減薪不到5k。
我們都知道,今年疫情下的政策,公司都是有限保護本地人就業。所以,沒有PR就等於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加不了薪、升不了職、還要擔心被裁;沒有PR也就沒有CPF醫保公積金,生個病就是破產。
為了換工作,D君面試了好幾家公司,聽到他是EP直接秒拒,只有一家小公司給1年contract打發。在心灰意冷下,他投了國內公司,工資翻了2倍多,現打算回國,已提出辭職。
但他也說祝願還在努力申請的大家早日拿到PR,因為經過了7年,知道這當中有多少酸楚,也願有緣將來在國內相見。

這些朋友的故事應他們的要求均以A、B、C、D進行化名,但他們都是來自申請者真實的故事。
當小編聽完他們說的這些之後,心情很複雜。在新加坡留下來這件事,對很多人來說是破釜沉舟沒有後路的。
離開國內多年,回去之後可能是更多的不適應。而將最好青春都奉獻的地方,卻也有可能留不下來。
02. 明星顯貴卻總是很容易
一邊是很多普通人在申請的旅途上掙扎的故事,一邊是明星富豪們一個個輕鬆移民新加坡的消息,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戲劇化。
新加坡一直以來就頗受華人明星和富豪們的青睞。
說起移居新加坡的中國明星不得不提功夫皇帝李連杰。他在受訪談到入籍新加坡的原因時說:
「我在美國住了很多年,後來在國內也住了幾年,之前還去過澳大利亞和瑞士,但最後落戶新加坡,只是想給孩子找一個學習的地方,一個他們能接受中英文文化教育的地方,一個我可以去做事又不用擔心他們的地方。找來找去,找到了新加坡。」

鞏俐也加入了新加坡國籍。1996年,在嫁給新加坡籍商人黃和祥後,她在新加坡德義民眾俱樂部宣誓加入了新加坡籍,但不久即宣布離婚。事業上也隨著走了下坡路,感覺中國觀眾對走紅以後加入外國籍的名人很挑剔。 鞏俐當年出席新加坡新公民宣誓儀式,從國會議員李美花手中接過公民權證書和粉紅色身份證。

鞏俐當年加入新加坡籍,被中國人大肆批評,有的怒罵她「忘本」、「數典忘祖」,「不愛國」,更有「毒舌」網民罵她是「叛國賊」。 黃和祥當時替她解釋說,她很愛中國,親人都在大陸,不管走到哪都不會改變「中國心」。鞏俐本人當年接受《聯合早報》專訪也說:
「因為家人的關係而入籍,這是很自然的事。我覺得沒什麼,而且大家都是炎黃子孫。不論別人說什麼,我就是華人。」
也有傳,鞏俐加入新加坡國籍的真正內幕,除了表現出她對婚姻的忠誠與重視,也能更方便出國,為電影在全球奔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