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招蚊子吗?
在热带国家,不少家庭都会想方设法来防蚊。然而,有些人就是“防不胜防”,特别容易招蚊子,关键或许在于一个人的皮肤气味。 通过了解一些人容易招蚊子的原因,提出合理设计与干预措施,例如操纵皮肤微生物群,以降低人们对蚊子的吸引力,进而遏制蚊子的疾病传播。
本月18日在科学杂志《细胞》(Cell)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每个人都会散发由不同化学物质组成的独特气味特征。其中,那些产生高水平羧酸(carboxylic acids)的人,更容易招蚊子。
羧酸指的是有机酸,如氨基酸和脂肪酸,在人类皮脂中产生;皮脂则是一种油性蜡状物质,用于保持皮肤滋润。

为了找出人类容易招蚊子的原因,研究团队展开一项实验,邀请64名志愿者参与。他们被要求在前臂上穿上尼龙袜,以便让研究员收集他们的皮肤气味样本。

在数个月的研究中,研究员将两种不同的尼龙袜,放入一个放着雌性伊蚊的封闭容器中,以观察哪种袜子会吸引更多的蚊子。 伊蚊散播的疾病包括骨痛热症和兹卡病。
在进行多番比较后,结果显示那些对蚊子的吸引力最强的志愿者,他们的“吸引力得分”比另外两个最不具吸引力的志愿者,高出100多倍。
经分析后,研究员发现到,最容易招蚊子的志愿者皮肤产生更多羧酸。这是因为,他们大多数能存活的皮肤细菌驻扎在毛孔中,并且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卫生习惯和季节性气候变化。
骨痛热仍肆虐
虽然目前的每周骨痛热症病例已比今年的高峰期锐减约70%,但国家环境局呼吁公众保持警惕,防止伊蚊滋生,病例反弹。
今年的累计病例已突破2万8500起。其中,427起在上星期出现,比今年5月高峰期少约70%。病例集中区也减少六个,到142个。今年初以来出现的2700多个病例集中区中,已有95%脱离名单。
今年2月,本地出现暴发骨痛热症疫情的迹象后,当局提前展开运动,推出新的紫色布条,提醒高风险区居民提高警惕。
与此同时,跨部门骨痛热症行动小组和市镇理事会也同伙伴合作,增加检查和清理伊蚊滋生处的次数。

当局至今已动员600多名清洁大使,到全国近170个地点,教导居民如何预防骨痛热症。基层组织也举办了900场相关活动,并在今年7月连同清洁大使到病例集中区,向居民传达防蚊信息。
此外,伊蚊绝育试验计划也扩大到更多地区,目前已涵盖全国约31%的组屋。
如何防蚊
选对防蚊液
含有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IR3535成分的防蚊液比较有效。防蚊液可直接喷洒在曝露的皮肤,要保护脸部和后颈,可将防蚊液喷在手掌再涂抹到适当部位。
清理积水
出远门前,务必处理家中容易积水的地方,例如:马桶和放置马桶刷的容器。
重要的是把马桶盖盖好。要不然的话,蚊子会进去里面产卵。

厕所内的下水道也应该盖好,因为“只要有一点点像两毛钱硬币般大小的水,就能让伊蚊滋生。”
洗刷积水的容器
值得注意的是,碗碟架的盛水盘容易积水,需要不时洗刷。
雌蚊卵可以黏附在这些容器的上面,然后在干燥的情况下,它还可以生存好几个月。它等到下一次接触到水的时候会成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