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招蚊子嗎?
在熱帶國家,不少家庭都會想方設法來防蚊。然而,有些人就是「防不勝防」,特別容易招蚊子,關鍵或許在於一個人的皮膚氣味。 通過了解一些人容易招蚊子的原因,提出合理設計與干預措施,例如操縱皮膚微生物群,以降低人們對蚊子的吸引力,進而遏制蚊子的疾病傳播。
本月18日在科學雜誌《細胞》(Cell)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每個人都會散發由不同化學物質組成的獨特氣味特徵。其中,那些產生高水平羧酸(carboxylic acids)的人,更容易招蚊子。
羧酸指的是有機酸,如胺基酸和脂肪酸,在人類皮脂中產生;皮脂則是一種油性蠟狀物質,用於保持皮膚滋潤。

為了找出人類容易招蚊子的原因,研究團隊展開一項實驗,邀請64名志願者參與。他們被要求在前臂上穿上尼龍襪,以便讓研究員收集他們的皮膚氣味樣本。

在數個月的研究中,研究員將兩種不同的尼龍襪,放入一個放著雌性伊蚊的封閉容器中,以觀察哪種襪子會吸引更多的蚊子。 伊蚊散播的疾病包括骨痛熱症和茲卡病。
在進行多番比較後,結果顯示那些對蚊子的吸引力最強的志願者,他們的「吸引力得分」比另外兩個最不具吸引力的志願者,高出100多倍。
經分析後,研究員發現到,最容易招蚊子的志願者皮膚產生更多羧酸。這是因為,他們大多數能存活的皮膚細菌駐紮在毛孔中,並且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衛生習慣和季節性氣候變化。
骨痛熱仍肆虐
雖然目前的每周骨痛熱症病例已比今年的高峰期銳減約70%,但國家環境局呼籲公眾保持警惕,防止伊蚊滋生,病例反彈。
今年的累計病例已突破2萬8500起。其中,427起在上星期出現,比今年5月高峰期少約70%。病例集中區也減少六個,到142個。今年初以來出現的2700多個病例集中區中,已有95%脫離名單。
今年2月,本地出現暴發骨痛熱症疫情的跡象後,當局提前展開運動,推出新的紫色布條,提醒高風險區居民提高警惕。
與此同時,跨部門骨痛熱症行動小組和市鎮理事會也同夥伴合作,增加檢查和清理伊蚊滋生處的次數。

當局至今已動員600多名清潔大使,到全國近170個地點,教導居民如何預防骨痛熱症。基層組織也舉辦了900場相關活動,並在今年7月連同清潔大使到病例集中區,向居民傳達防蚊信息。
此外,伊蚊絕育試驗計劃也擴大到更多地區,目前已涵蓋全國約31%的組屋。
如何防蚊
選對防蚊液
含有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IR3535成分的防蚊液比較有效。防蚊液可直接噴灑在曝露的皮膚,要保護臉部和後頸,可將防蚊液噴在手掌再塗抹到適當部位。
清理積水
出遠門前,務必處理家中容易積水的地方,例如:馬桶和放置馬桶刷的容器。
重要的是把馬桶蓋蓋好。要不然的話,蚊子會進去裡面產卵。

廁所內的下水道也應該蓋好,因為「只要有一點點像兩毛錢硬幣般大小的水,就能讓伊蚊滋生。」
洗刷積水的容器
值得注意的是,碗碟架的盛水盤容易積水,需要不時洗刷。
雌蚊卵可以黏附在這些容器的上面,然後在乾燥的情況下,它還可以生存好幾個月。它等到下一次接觸到水的時候會成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