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年轻人对中国没有深厚感情。然而,他们渴望中国。要么去旅行,要么去工作。或者,已经在中国工作了。
谢慧琳(新加坡14年):
2003年,我大学毕业去了新加坡。作为一个22岁以前没有出国的80后,22岁以后一次在中国停留不超过两周,35岁就搬到了上海,我觉得我经历的新加坡和上海很有代表性。
2003年中国没有烟雾。但我一踏上新加坡的土地,十年多来仍记忆犹新。
我25岁以前在新加坡的头几年没有去过医院。我一个医学单词都不知道。
25岁以后,突然有更多的医生要看。从我第一次找一个会说中文的医生到后来能用英文和医生交流,从我第一次抱怨在新加坡看病不方便,私立医院太贵,公立医院要等这么久才能预约,所以我可以只在门口看到一个小诊所。小诊所的医生能做到吗?不用注射可以吗?我们可以不喝水吗?后来,我深刻认识到分级医疗制度,它分为优先权和贫富不同需要。

几年后,当他们回到中国,在生病的时候不得不去医院冒交叉感染的风险,当他们不得不排两个小时的长队去看两分钟的医生时,他们真的很讨厌去大医院的想法和制度,不管他们是不是重病,在他们可以移动的时候打针和挂水。
2007年,我们在新加坡有了第一套房。当时,HDB的价格不到每平方米3000新元。今年刚卖出去,但每平方米只有4000新加坡元。扣除通胀因素,新加坡房价在经历了10年33%的涨幅后,已经得到了真正的控制。
而在上海的另一边,当我们看陆家嘴的公寓时,4号楼以防万一,感觉泡沫太大,买不起。哈哈,十年前,现在那块一万多元的起拍,高达200%!我妈妈还说,“千万富翁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说白了,人生已经到了30岁的重要节点。目前,我不知道这是对还是错的选择——2016年6月,我拖着3个孩子在上海定居。

2016年的中国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在十多年前离开时就像两个世界。人们一直认为新加坡在金融、技术和政府服务方面是世界领先的。然而,回到中国后,仍然有许多令人大开眼界的地方,似乎是我的林地。
例如,因为我习惯于从新加坡的自动取款机取款,然后从中国的信用卡取款,所以我忘了取款。我去了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挂失,申请了一张新卡。有人告诉我,我不需要在柜台排队来处理。我去自助机器那里操作。扫描完身份证后,我立即吐出一张新卡,旧卡自动失效。真让人大开眼界。
这种效率使得新加坡的银行为数条街道服务。与更多的人一起形成经济规模是很容易的,这迫使你提高。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四项新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上购物。不用说,高铁速度快、安全、价格便宜,是世界领先的。

支付宝实现了零现金支付,无需携带钱包和手机即可出门。上次带孩子去看医生时,我发现我没有带钱包去医院。多亏了我的手机,我才不用担心整个付款。相反,在新加坡或世界其他地方,我不得不改天带孩子去医院,因为大便样本在两小时内有效。
在那一刻,中国内心的幸福和自豪是真实的。至于共享单车,现在蒲县也有橙色的小单车,但别忘了,中国早就有各种共享单车和电动车了。你可以乘坐他们没有存款和芝麻信用评分。再举一个例子,我把下面这张照片拍得像一顶发现新事物的旧泥帽,发给朋友圈,问它是什么,如何使用:

是的,共享伞目前发展不好,否则,不明显,这样的东西不是在新加坡这样的雨天发明的?
搬回中国后,我真的无法想像回到新加坡。让我们谈谈互联网服务。中国大陆已经彻底摧毁了新加坡。
例如,当我在新加坡的时候,我曾经有一个女佣假期。我有三个孩子,两个生病,一个抱在怀里,冰箱里是空的。我不能去餐馆打包,也不能打电话给生病的孩子肯德基的披萨外卖(新加坡没有其他外卖)。我没有任何食物,所以我想哭而不流泪。
这种情况在大上海是不可能出现的:没找到姨妈的那几天,我一个人带了三个孩子,用手机叫外卖,没想到买不到。
后来,和阿姨一起,我也等她半夜睡觉,在网上买菜,买日用品,买衣服和鞋子。其实就是呆在家里,完成全家的衣食住行。
如果我现在回到斜坡上,我会多么怀念大中国的便利?其实,仔细想想,除了环境质量差、食品质量差、采埃孚部门效率低(与新加坡相比)之外,真的很不错。医疗和教育都可以。
重要的是你要真正感受到它想要改善的态度和它所取得的切实进展。
今天,世界人口流动从未像今天这样频繁和广泛。好东西,硬件和软件,都会传播开来。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批评别人就是批评自己,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我们应该做的是看世界,塑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