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年輕人對中國沒有深厚感情。然而,他們渴望中國。要麼去旅行,要麼去工作。或者,已經在中國工作了。
謝慧琳(新加坡14年):
2003年,我大學畢業去了新加坡。作為一個22歲以前沒有出國的80後,22歲以後一次在中國停留不超過兩周,35歲就搬到了上海,我覺得我經歷的新加坡和上海很有代表性。
2003年中國沒有煙霧。但我一踏上新加坡的土地,十年多來仍記憶猶新。
我25歲以前在新加坡的頭幾年沒有去過醫院。我一個醫學單詞都不知道。
25歲以後,突然有更多的醫生要看。從我第一次找一個會說中文的醫生到後來能用英文和醫生交流,從我第一次抱怨在新加坡看病不方便,私立醫院太貴,公立醫院要等這麼久才能預約,所以我可以只在門口看到一個小診所。小診所的醫生能做到嗎?不用注射可以嗎?我們可以不喝水嗎?後來,我深刻認識到分級醫療制度,它分為優先權和貧富不同需要。

幾年後,當他們回到中國,在生病的時候不得不去醫院冒交叉感染的風險,當他們不得不排兩個小時的長隊去看兩分鐘的醫生時,他們真的很討厭去大醫院的想法和制度,不管他們是不是重病,在他們可以移動的時候打針和掛水。
2007年,我們在新加坡有了第一套房。當時,HDB的價格不到每平方米3000新元。今年剛賣出去,但每平方米只有4000新加坡元。扣除通脹因素,新加坡房價在經歷了10年33%的漲幅後,已經得到了真正的控制。
而在上海的另一邊,當我們看陸家嘴的公寓時,4號樓以防萬一,感覺泡沫太大,買不起。哈哈,十年前,現在那塊一萬多元的起拍,高達200%!我媽媽還說,「千萬富翁的生活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說白了,人生已經到了30歲的重要節點。目前,我不知道這是對還是錯的選擇——2016年6月,我拖著3個孩子在上海定居。

2016年的中國雖然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但在十多年前離開時就像兩個世界。人們一直認為新加坡在金融、技術和政府服務方面是世界領先的。然而,回到中國後,仍然有許多令人大開眼界的地方,似乎是我的林地。
例如,因為我習慣於從新加坡的自動取款機取款,然後從中國的信用卡取款,所以我忘了取款。我去了世界上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掛失,申請了一張新卡。有人告訴我,我不需要在櫃檯排隊來處理。我去自助機器那裡操作。掃描完身份證後,我立即吐出一張新卡,舊卡自動失效。真讓人大開眼界。
這種效率使得新加坡的銀行為數條街道服務。與更多的人一起形成經濟規模是很容易的,這迫使你提高。另一個例子是中國的四項新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上購物。不用說,高鐵速度快、安全、價格便宜,是世界領先的。

支付寶實現了零現金支付,無需攜帶錢包和手機即可出門。上次帶孩子去看醫生時,我發現我沒有帶錢包去醫院。多虧了我的手機,我才不用擔心整個付款。相反,在新加坡或世界其他地方,我不得不改天帶孩子去醫院,因為大便樣本在兩小時內有效。
在那一刻,中國內心的幸福和自豪是真實的。至於共享單車,現在蒲縣也有橙色的小單車,但別忘了,中國早就有各種共享單車和電動車了。你可以乘坐他們沒有存款和芝麻信用評分。再舉一個例子,我把下面這張照片拍得像一頂發現新事物的舊泥帽,發給朋友圈,問它是什麼,如何使用:

是的,共享傘目前發展不好,否則,不明顯,這樣的東西不是在新加坡這樣的雨天發明的?
搬回中國後,我真的無法想像回到新加坡。讓我們談談網際網路服務。中國大陸已經徹底摧毀了新加坡。
例如,當我在新加坡的時候,我曾經有一個女傭假期。我有三個孩子,兩個生病,一個抱在懷裡,冰箱裡是空的。我不能去餐館打包,也不能打電話給生病的孩子肯德基的披薩外賣(新加坡沒有其他外賣)。我沒有任何食物,所以我想哭而不流淚。
這種情況在大上海是不可能出現的:沒找到姨媽的那幾天,我一個人帶了三個孩子,用手機叫外賣,沒想到買不到。
後來,和阿姨一起,我也等她半夜睡覺,在網上買菜,買日用品,買衣服和鞋子。其實就是呆在家裡,完成全家的衣食住行。
如果我現在回到斜坡上,我會多麼懷念大中國的便利?其實,仔細想想,除了環境質量差、食品質量差、采埃孚部門效率低(與新加坡相比)之外,真的很不錯。醫療和教育都可以。
重要的是你要真正感受到它想要改善的態度和它所取得的切實進展。
今天,世界人口流動從未像今天這樣頻繁和廣泛。好東西,硬體和軟體,都會傳播開來。世界變得越來越相似。批評別人就是批評自己,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我們應該做的是看世界,塑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