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赵佳昕参与新加坡开埠200周年千人太极操,他连同师傅、母亲三人进行三代武术公开表演。首次登场大型的武术表演平台 ,他不但开了眼界,也加深对武术的渴望与热忱。

▲赵佳昕不只练拳,还熟练长棍
同年12月,他前往吉隆坡参加第六届国际“武德杯”传统武术精英大赛,获得男子传统少年组内家器械和长拳项目的银牌,信心也因此大增。
中年习武为保健

▲徐衍胜
57岁的徐衍胜(永久居民,原籍马来西亚)是一名牙医,因为工作所需,他从早到晚都是弯著身子低下头,颈肩背容易僵硬痛疼。他说,学武是为了养生保健,不知不觉间,已经六年。
“其实在这之前,我也有打羽毛球、骑脚踏车的习惯,但长期打羽毛球会对膝盖造成损伤,骑脚踏车也只是局部的腿脚运动,习武就比较全面,全方位都能照顾到。”
徐衍胜的终极目标是将目前90公斤的体重减去10至15公斤,他指出这看起来可能是远不可及的梦,但为了身体健康,他还是会努力去实现。
中年人习武,肢体不像年轻人般挥洒自如,可最大的困难还是难以记住繁杂招式。要将整套拳法完整地打出,徐衍胜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我是一招招记,再一招招练,先完成一部分,然后再继续,招式顺序不能弄错,一招错,后面就跟着乱了。”
在肢体方面,教拳的师傅叫他别太担心,因为姿势可以调整,“力度才是重点,比如扎马要懂得重心点,发拳要知道力度,掌握了力度就容易控制姿势。”
有趣的是,从小受英文教育的徐衍胜与讲华语的教练,由始至终没有任何沟通上的问题。他说,肢体语言弥补了语言的不足,动作才是武术界的沟通语。

▲徐衍胜(左二)与众师兄弟
跟随少林师父林中静坐
2022年2月,他将自己的武术视频送往“少林功夫考公大赛”去认证,经过评审,他在男子组少林长器械与短器械的组别,获得三等奖,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参考资料:
《新加坡华族武术史话》1990,梁君夷著
《狮城武林的一代宗师》,2021年6月3日
《联合早报》前总理李光耀演讲词(1966年11月16日,南洋少林国术总会八周年庆晚宴)
(图片由iStock、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