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把一个孩子养大成人,得花多少钱?
每个月2000新元,会不会“太下重本”?
不少新加坡人认为,这个数字刚刚好。
根据本地保险业者Singlife去年8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有半数新加坡受访者认为,从孩子呱呱落地,一路养大到21岁,前后至少需花费50万新元。
这是基于每个月1918新元的中位数育儿开销所得出的数字。
对生育率频频探底的新加坡而言,人们对高昂生育成本的想象,无疑是个警讯。
在同一份调查中,就有超过40%受访者担心,他们的退休年龄将因为生儿育女而平均延后14至15年。
5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因此不打算生育,80%已有至少一名孩子的受访者也不打算再追加小孩。

高昂的育儿成本让一些尚未生育者打退堂鼓。(海峡时报)
新加坡2024年的中位数收入为5500新元,假设双亲只有一人工作,意味着每月收入有多达35%将作为育儿用途。
若是双薪家庭,尽管比例降至17%,但别忘了,双薪家庭的托育等费用也将相应提高。
此外,上述案例也仅是以理想状态,即父母达到中位数薪资水平作为估计,若家庭收入水平较低,那育儿开销恐怕也会更为吃紧。
这就衍生了一个问题:养小孩,真的需要每个月动辄近2000新元吗?
《海峡时报》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纵使以离异夫妻的赡养费标准来看,法庭通常只有在双亲收入高于1万5000新元的情况下,才会裁定2000新元以上的赡养费。
作者认为,父母爱子心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凡事该有个度,一些开销,例如让孩子出国留学,或每年出国旅游等非必要开销,都应加以斟酌。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新加坡人把潜在的育儿开销定得如此之高,和整体大环境的影响脱不了关系。
尤其在竞争风气依旧的本地社会,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点,几乎注定要让家长们付出不少金钱上的代价。

一项调查显示,本地半数受访者认为养育一名孩子每月得花费近2000新元。(联合早报)
竞争心态持续推高育儿开销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去年公布的最新住户开支调查,本地家庭2023年在私人补习方面的总开销再创新高,来到了18亿新元,较2018年的14亿新元,以及2013年的11亿新元增加不少。
平均来看,本地家庭每户的每月平均补习开销为104.80新元,相较之下,2018年这个数字为88.40新元,2013年则为79.90新元。
近年来,政府虽试图采取措施,改变本地仅以成绩评判学习及个人成就的风气,减少家长和孩子在这方面的竞争心态,但上述数据,似乎给相关举措泼了一大盆冷水。
更有甚者,这样的竞争心态,已从传统的学术领域,蔓延至非学术领域。
以课程辅助活动(CCA)为例,其初衷原本是为了避免过度侧重考试成绩,让在学术以外拥有才华的学生能有良好的升学机会。
但这却变相使一些家长砸下金钱和资源,让孩子在外头接受相关培训。
对这些家长而言,无论是在学术或非学术领域,让孩子抢占先机,正规教育以外的增益课程不可少。
因此,新加坡人对生儿育女相关开销的评估,究竟是过于高估,抑或是在现实环境下,有不得已的苦衷,恐怕没有明确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对育儿成本过于高昂的想象,会让不少本地男女对生育打退堂鼓。

五花八门的补习项目,是推高育儿开销的元凶之一。(联合早报)
养大一个孩子所须的50万新元是个什么概念?
根据公积金终身入息计划的最新运算公式,新加坡人只要在55岁时存够42万6000新元超额存款,就能保障自己从65岁起,每月领取3100新元至3300新元的退休金,直到离开人世。
换句话说,育儿开销是高是低,与个人退休生活品质显著关联,势必进一步影响个人生儿育女的意愿。
针对婚育,新加坡政府砸的金钱和资源越来越多,是不争的事实。政府到了2026财政年,将在结婚与生育配套投入近70亿新元,比2020财政年的40多亿高出不少。
但在处理本地家长的竞争意识这一块,显然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家长们不惜代价,争相砸下金钱“为孩子好”,从整体社会角度来看是不健康的,同时也将“吓跑”更多尚未生育的国人,导致已经低落的生育率更加惨烈。
要真正地降低育儿成本,提高国人的生育意愿,有赖整个社会的心态调整,以及当局持续针对可能进一步引发过度竞争意识的环节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