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把一個孩子養大成人,得花多少錢?
每個月2000新元,會不會「太下重本」?
不少新加坡人認為,這個數字剛剛好。
根據本地保險業者Singlife去年8月公布的調查結果,有半數新加坡受訪者認為,從孩子呱呱落地,一路養大到21歲,前後至少需花費50萬新元。
這是基於每個月1918新元的中位數育兒開銷所得出的數字。
對生育率頻頻探底的新加坡而言,人們對高昂生育成本的想像,無疑是個警訊。
在同一份調查中,就有超過40%受訪者擔心,他們的退休年齡將因為生兒育女而平均延後14至15年。
5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因此不打算生育,80%已有至少一名孩子的受訪者也不打算再追加小孩。

高昂的育兒成本讓一些尚未生育者打退堂鼓。(海峽時報)
新加坡2024年的中位數收入為5500新元,假設雙親只有一人工作,意味著每月收入有多達35%將作為育兒用途。
若是雙薪家庭,儘管比例降至17%,但別忘了,雙薪家庭的托育等費用也將相應提高。
此外,上述案例也僅是以理想狀態,即父母達到中位數薪資水平作為估計,若家庭收入水平較低,那育兒開銷恐怕也會更為吃緊。
這就衍生了一個問題:養小孩,真的需要每個月動輒近2000新元嗎?
《海峽時報》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縱使以離異夫妻的贍養費標準來看,法庭通常只有在雙親收入高於1萬5000新元的情況下,才會裁定2000新元以上的贍養費。
作者認為,父母愛子心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凡事該有個度,一些開銷,例如讓孩子出國留學,或每年出國旅遊等非必要開銷,都應加以斟酌。
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新加坡人把潛在的育兒開銷定得如此之高,和整體大環境的影響脫不了關係。
尤其在競爭風氣依舊的本地社會,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幾乎註定要讓家長們付出不少金錢上的代價。

一項調查顯示,本地半數受訪者認為養育一名孩子每月得花費近2000新元。(聯合早報)
競爭心態持續推高育兒開銷
根據新加坡統計局去年公布的最新住戶開支調查,本地家庭2023年在私人補習方面的總開銷再創新高,來到了18億新元,較2018年的14億新元,以及2013年的11億新元增加不少。
平均來看,本地家庭每戶的每月平均補習開銷為104.80新元,相較之下,2018年這個數字為88.40新元,2013年則為79.90新元。
近年來,政府雖試圖採取措施,改變本地僅以成績評判學習及個人成就的風氣,減少家長和孩子在這方面的競爭心態,但上述數據,似乎給相關舉措潑了一大盆冷水。
更有甚者,這樣的競爭心態,已從傳統的學術領域,蔓延至非學術領域。
以課程輔助活動(CCA)為例,其初衷原本是為了避免過度側重考試成績,讓在學術以外擁有才華的學生能有良好的升學機會。
但這卻變相使一些家長砸下金錢和資源,讓孩子在外頭接受相關培訓。
對這些家長而言,無論是在學術或非學術領域,讓孩子搶占先機,正規教育以外的增益課程不可少。
因此,新加坡人對生兒育女相關開銷的評估,究竟是過於高估,抑或是在現實環境下,有不得已的苦衷,恐怕沒有明確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對育兒成本過於高昂的想像,會讓不少本地男女對生育打退堂鼓。

五花八門的補習項目,是推高育兒開銷的元兇之一。(聯合早報)
養大一個孩子所須的50萬新元是個什麼概念?
根據公積金終身入息計劃的最新運算公式,新加坡人只要在55歲時存夠42萬6000新元超額存款,就能保障自己從65歲起,每月領取3100新元至3300新元的退休金,直到離開人世。
換句話說,育兒開銷是高是低,與個人退休生活品質顯著關聯,勢必進一步影響個人生兒育女的意願。
針對婚育,新加坡政府砸的金錢和資源越來越多,是不爭的事實。政府到了2026財政年,將在結婚與生育配套投入近70億新元,比2020財政年的40多億高出不少。
但在處理本地家長的競爭意識這一塊,顯然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家長們不惜代價,爭相砸下金錢「為孩子好」,從整體社會角度來看是不健康的,同時也將「嚇跑」更多尚未生育的國人,導致已經低落的生育率更加慘烈。
要真正地降低育兒成本,提高國人的生育意願,有賴整個社會的心態調整,以及當局持續針對可能進一步引發過度競爭意識的環節進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