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东南亚的一颗明珠。
网上时有人将新加坡比作华人之光。因此,新加坡也得到了不少中国人的好感,吸引着他们前来这里工作、生活、落户。

图源:Sipa USA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新加坡对人才的渴望自然不用多说。
近两年,新冠疫情让全球范围的人员流动变得不是那么的方便,新加坡的人才引进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但新加坡的吸引力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图源:Newsfeed Singapore 中国网友对新加坡不乏褒扬。
很多人心心念念,想来新加坡读书、发展、生活。新加坡政府也无比欢迎他们。
“郎有情妾有意”,看起来是个天作之合。
中国网友:我想去新加坡! 新加坡领导人表示欢迎
虽然国家比较小,但新加坡一直以来,是中国人理想中的移民国家。
2020年,中国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和全球化智库联合编撰了一部《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20》。
其中,新加坡成为了第六热门移民地!

来源: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20
排在新加坡前的,无不是世界上其他的大移民国,各个不论从经济体量或是国土面积,都远超新加坡。
而大家熟知的欧洲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或是很多人喜欢移民去那养老的新西兰,在这个榜单上都比不过新加坡。

图源:Todayonline
当然,相较于年前,新加坡对于中国人才的吸引力是略微有所减弱的。
但比起排名当时排名第7的意大利,新加坡的优势依旧相当明显。最近一段时间,微博上不少中国网友,也表达了他们对新加坡的青睐。
有人直言不讳地表示,新加坡就是自己心中的梦想之所。哪怕是和欧美诸国做比较,也是新加坡更好一些。

说到底,新加坡政府对于外国人才一向友好,政府曾数次向外界传达新移民的重要性。
现任财政部长、候任新加坡下届领导人黄循财,在去年9月的一次演讲时,表达了新加坡政府对于人才的欢迎态度。

来源:联合早报
“更重要的是,我国会继续把新加坡发展成开放、精彩和蓬勃的城市,是人们想要来居住、工作、玩乐以及不断想回来的地方。这样我国才能继续吸引海外的最佳人才,来和本地的核心员工配合。”这是黄循财当时的原话。

图源:瑞根银行
2019年3月,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公开表示:随着劳动人口减少,国家需要更多人力。新加坡会朝着人口白皮书690万人口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引进更多移民。

图源:今周刊
现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多次在公开场合重申新加坡对于新移民的包容态度。
在今年3月信德协会庆祝100周年的活动上,李显龙说新加坡在确保多元种族的平衡和稳定的同时,也欢迎新移民的到来,为这里增添更多元的文化特色。
而在接受《日经亚洲》的采访时,他又强调了这一点,表示新加坡非常重视外来人才,认为这是新加坡保持其竞争力,并从世界范围内脱颖而出的重要保障。


图源:PMO
不论是现任领导人,曾经的下任领导人(王瑞杰因身体原因请辞),或是下任领导人,新加坡政府清晰地表达了他们对于外来人才的欢迎和认可。
或许可以说,吸引外国人,特别是外国人才,一直都是新加坡的国策之一。

图源:Todayonline
不过,虽然新加坡欢迎外籍人才,迫切想要吸引更多人才来这落户,却也并不代表移民的新加坡的门槛降低。
自从2009年末,新加坡政府收紧了移民机制以来,每年成功获批新加坡PR的人数,就基本维持在大约3万左右的水平。(公民就更少了)
2020年,PR获批人数更是猛然间跌至了27000人左右!

翻看社交媒体,被拒绝的例子比比皆是,简直可以拍成一部苦情连续剧。

图片来自小红书网友 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在新加坡长大、读书的人来说,成为新加坡的居民往往也没想像中那么容易。
首先,他们需要在新加坡找到一份稳定的,薪水还不错的工作。并且,如果是有小孩的家庭,或许让小孩入读政府学校是最好不过的了。
虽然ICA并没有公布PR批准与否的的标准,但大致上认为,普通申请人必须表现出“足够诚意”,让政府了解到有在新加坡长期定居和发展的打算。

这样,才符合政府的初衷——想要新移民持续为新加坡的发展做贡献。
当拿到PR之后,很多人就会开始着手在新加坡置业。等待了三年,PR们就可以开始去买二手组屋了。
要是家中有些积蓄,又想住的更好一些,就可以选择去购置公寓。总有一个方案是适合他们的。

图源:彭博社
最后,就是申请公民,完成彻底移民的最后一步。当然,公民也不是想申请就申请的。
不过,如果个人是第二代PR移民,在新加坡政府学校读了书,又响应了国家征召在部队服役,那申请公民则会轻松许多。(有人说这种情况基本上是必批)

新加坡对国民服役那是相当看重了,图源:海峡时报 很多人想移民新加坡的人,卡在了第一步,连PR都不能申请上。
但也有一部分人,通过了一座座“独木桥”后成功入籍新加坡。
可是,来到新加坡后的滋味,也是充满了酸甜苦辣,并不像他们想像中的那么完美。
他们来到新加坡后 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新加坡是个华人社会不假,很多人以为来到新加坡后,生活方式会和中国的差不多。
可是,生活却给了他们一记闷棍。
01 新中两国文化差异太大
大学毕业后,在国内工作了几年后,我来到了新加坡工作生活。
必须承认的是,作为一个广东人,来之前我真的以为,新加坡就是个小号的中国,和中国的生活习惯差别不会很大,毕竟我知道的很多新加坡人的祖先,都是来自广东福建两地的。
来了之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和人说话时说的是中文,但很多时候我真的听不明白。记得刚来的时候,有次去咖啡店吃饭买了饮料找不到吸管在哪问人要,那个auntie就盯着我看,脸上充满了迷茫。(其实auntie人很好,就是听不懂我说的)
我在那里比了半天,auntie终于懂了,跟我说了句要“水草”是吧然后指给我看。天地良心,我真的不明白“水草”为什么是吸管!!!

这种事情真的不要太多!用中文沟通还好,工作时候有同事操著一口标准的Singlish和我说话,我那会真的就跟听天书一样!语速又快,口音又和我学过的完全不一样。
还有,在新加坡好像午休也不是常见的事。和同事一起出去吃饭,他们经常慢慢悠悠吃完了,就坐在食阁里聊天......这样下午他们不困的吗?

示意图,图源:Malay Mail
生活中还有好多好多小事,和我理解中的完全不一样。价值取向、做事风格、为人处事、生活方式等等,到处都充满了差异。
当然,现在我已经接受了,努力过后成功融入进了一部分。但是刚来的那段时间对我来说真的很痛苦,我几次三番在房间里反思,是不是来新加坡的这个决定,本身就是错误的?
02 身份认同让我迷茫
真的没有想到,拿了新加坡公民后,我就失去了一些“资格”。
今年谷爱凌奥运会上表现相当出色,我也很振奋,在朋友圈发了一些图文表示很骄傲。
然后,就有朋友在下面留言说“谢谢新加坡友人这么关心中国”之类的话。

我觉得很扎心。是,我是入籍了新加坡,不是中国国民了。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取得的成就已经和我无关了。只是,我的很多家人还在中国生活啊,哪有可能完全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