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自小认识的本地历史,总由一句话开始:新加坡过去是一个小渔村。

1880年的新加坡
四面环海,自然能吃到新鲜海鲜,但现在大部分的海鲜其实都是进口的。过去不是这样的,新加坡的北边海岸,在三巴旺附近,曾经有一支庞大的渔船队,就停靠在实龙岗河的康卡村(Kangkar Villlage),为本地人供应本地海鲜。
约40年前,船队迁往至榜鹅,到了90年代中又搬迁到圣诺格(Senoko )渔港,再过两周,也就是3月17日,这个海鲜批发市场,又将搬迁至搬迁到裕廊渔港。搬家,是新加坡人习以为常的活动了。

停靠在渔港的船只过去主要在 Horsburgh 灯塔(位于 Pedra Branca 岛)附近的水域捕鱼 3 至 4 天,才送往这个市场拍卖。
现在随着捕捞业的衰落,本地的海鲜大部分都进口自东南亚各国。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新加坡实现海鱼来源多样化,并开始鼓励网箱养殖,本地捕捞渔业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由于缺乏本地渔获,圣诺格市场的摊贩现在从印度尼西亚等海外来源获得供应。
2020 年,新加坡海鲜进口总量的约 4% 由仙诺格港处理,而裕廊港处理了约 30%。外国船只的新鲜渔获在裕廊渔港下船,然后由货车运往圣诺格。

想要去看看本地的“筑地市场”,就要尽早了,尽早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这个烟火气浓厚的海鲜批发市场,在凌晨2点至6点开门。由于凌晨工作繁忙,因此记得不要打扰他们工作,静静在一边看看就好,也不要阻挡走道。他们的态度往往直接粗暴。其实倒不是没礼貌,只是忙着做生意。
当然和筑地的井然有序比较,这些显得有点脏乱和与众不同,鱼贩们大声叫卖著价格,鱼儿还在渔网中挣扎。市场里大约有30几家的批发摊位,不少摊贩主要是潮州人。

我们巴刹里买到或餐厅里吃到的海鲜,有小部分其实来自这个海鲜市场,不少卖家在凌晨时间到涌到这里竞标。
散客也能购买,但往往会有最低购买量,比如两公斤或以上。价格比巴刹卖的便宜20-30%左右,当然你需要对海鲜有点认识,才知道到底值不值得买,但单是来这里逛逛,就能感受到一个很不一样的新加坡。


地址:31 Attap Valley Road, Singapore 759908(需要携带身份证)
开关门时间: 周二 – 周日2AM-6AM
由于临近关闭日期,前往时,请上网了解最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