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届大选,相信不少人应该对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段视频印象深刻:
“一名男性握着榜鹅工人党团队候选人滕沛源的手,久久不肯放手,还左右摇摆。”
有人把这段画面当作迷因,一笑置之,但有人敲响警钟:这绝非一件可以轻描淡写的事。
滕沛源面对的“男性凝视”不仅于此。在群众大会上,有男性群众高呼她是“chiobu”(福建话,意指俏婆),爬梳社交媒体和本地论坛,部分网民对其亮丽外形的讨论也有诸多不妥之处。
这类不当关注,随着本地女性参政人数增多,更不能等闲视之,避免成为推动政坛性别平等的绊脚石。
至少有两点,值得进一步省思。
首先是身体界限的拿捏。
尽管社媒兴起让本地政治的竞选模式起了一定程度变化,但亲自走访社区拜票拉票,无疑仍是候选人争取支持的重要方式。
对女性候选人而言,过程中难免面临越界的肢体接触。
除了上述提及的滕沛源,一张工人党群众大会的现场照片显示,淡滨尼集选区工人党候选人蒋佩珊和前排公众互动时,似乎引来一名男性的“熊抱”。

一名身份不明的男子被镜头捕捉到“熊抱”蒋佩姗。(AsiaOne)
当然,这只是少数特例,其他时候,不难发现多数男性公众即使与女性候选人合照,仍谨守分际,保持适当的身体距离。
但身为候选人,一旦面临基于个人外貌等肤浅原因而投放的支持,乃至有揩油成分的举动,是该断然拒绝,还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女性候选人在这方面,明显比男性候选人承受更大压力。
根据日本当局2021年的一次调查,就有四分之一的日本女性候选人指自己曾在选举期间遭遇过性骚扰。
近年掀起的“MeToo”浪潮,让人们开始审视过去逾越身体界限,但在父权文化下被默许某些举止。
随着本地越来越多女性参政,整体社会未来有必要提高对身体界限的相关意识。

本地有越来越多女性从政,图中为盛港集选区行动党团队的两位女候选人王诗佳(右二)和黎曦怡(左二)。(海峡时报)
固有框架和刻板印象
女性候选人面临的挑战,不止限于肢体的不当接触,还包括深植于父权文化的固有框架及刻板印象,这往往成为政敌攻击她们的工具和借口。
这类攻击或偏见,有时更隐含“女性该相夫教子”乃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价值。
2011年以27岁之龄参选的行动党议员陈佩玲,就曾遭遇源自父权思维与性别歧视的质疑。
当年,由于其年纪和女性身份,一张她拿着Kate Spade名牌包摆拍的照片在网络疯传,竟引来网民嘲讽她“爱慕虚荣”和“不成熟”。
2015年,初为人母的陈佩玲又被男性对手攻击,暗示她会把孩子置于选民之上,并声称这会是她这位母亲的“弱点”。
参政女性面临的无形枷锁,还包括社会上对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例如错误期待男性就该阳刚强势,女性就该温柔婉约。

陈佩玲从政初期曾遭受针对其年龄及性别展开的无理攻击。(联合早报)
工人党主席林瑞莲最近在群众大会回顾其政治生涯时有感而发,谈及曾面对社会对女性政治人物“应该”符合某种性别气质的压力。
她说,政治是一项残酷事业,对在野党女性而言,尤其棘手。
“如果我们当选国会议员,大家会期待我们坚定地质询政府部长,但又不能太咄咄逼人……多年来在国会,我被冠上各种称呼,遭受一些部长的猛烈攻击,但我始终奋力反击。”

林瑞莲感叹外界有时对女性议员的问政风格会有错误期待。(海峡时报)
除了肢体和言语上的不当骚扰,年轻貌美的女性候选人还可能遭受另一种形式的性别歧视。
竞选期间,工人党候选人滕沛源过往穿着性感服装的视频一度在社媒上流传,爬梳一些留言,不难发现有者试图利用对将其性感外在与负面印象挂钩,借此将其贬抑成无能和不可靠的政治人物。
某种程度而言,这与性别歧视者在性侵案件中“检讨受害者”,指摘受害者因穿着性感才激起男性欲望的说法并无二致。
喜欢穿上华丽精致服饰,打扮自己,追求时尚,难道不能也是个才华横溢,能力出众的现代女性?
滕沛源今天(1日)接受媒体访问时对这类不当评论展开了反击。
她说,社会看待女性候选人固然倾向于某种刻板印象,但她不会让这些看法局限自己,她期待民众能看到她和其他女性候选人外貌以外的其他能力和抱负。
今年大选,行动党派出多达32名女性候选人,为历史新高,占该党候选人总数近33%。
主要反对党工人党则派出6名女性候选人,占23%。
新加坡政坛在性别平等方面已展现了更多可能性,性别意识的提升也有必要跟上。
政治生态对整体社会能起到引导作用,推动两性平权,政治圈应该作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