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屆大選,相信不少人應該對社交媒體上流傳的一段視頻印象深刻:
「一名男性握著榜鵝工人黨團隊候選人滕沛源的手,久久不肯放手,還左右搖擺。」
有人把這段畫面當作迷因,一笑置之,但有人敲響警鐘:這絕非一件可以輕描淡寫的事。
滕沛源面對的「男性凝視」不僅於此。在群眾大會上,有男性群眾高呼她是「chiobu」(福建話,意指俏婆),爬梳社交媒體和本地論壇,部分網民對其亮麗外形的討論也有諸多不妥之處。
這類不當關注,隨著本地女性參政人數增多,更不能等閒視之,避免成為推動政壇性別平等的絆腳石。
至少有兩點,值得進一步省思。
首先是身體界限的拿捏。
儘管社媒興起讓本地政治的競選模式起了一定程度變化,但親自走訪社區拜票拉票,無疑仍是候選人爭取支持的重要方式。
對女性候選人而言,過程中難免面臨越界的肢體接觸。
除了上述提及的滕沛源,一張工人黨群眾大會的現場照片顯示,淡濱尼集選區工人黨候選人蔣佩珊和前排公眾互動時,似乎引來一名男性的「熊抱」。

一名身份不明的男子被鏡頭捕捉到「熊抱」蔣佩姍。(AsiaOne)
當然,這只是少數特例,其他時候,不難發現多數男性公眾即使與女性候選人合照,仍謹守分際,保持適當的身體距離。
但身為候選人,一旦面臨基於個人外貌等膚淺原因而投放的支持,乃至有揩油成分的舉動,是該斷然拒絕,還是忍氣吞聲、逆來順受?
女性候選人在這方面,明顯比男性候選人承受更大壓力。
根據日本當局2021年的一次調查,就有四分之一的日本女性候選人指自己曾在選舉期間遭遇過性騷擾。
近年掀起的「MeToo」浪潮,讓人們開始審視過去逾越身體界限,但在父權文化下被默許某些舉止。
隨著本地越來越多女性參政,整體社會未來有必要提高對身體界限的相關意識。

本地有越來越多女性從政,圖中為盛港集選區行動黨團隊的兩位女候選人王詩佳(右二)和黎曦怡(左二)。(海峽時報)
固有框架和刻板印象
女性候選人面臨的挑戰,不止限於肢體的不當接觸,還包括深植於父權文化的固有框架及刻板印象,這往往成為政敵攻擊她們的工具和藉口。
這類攻擊或偏見,有時更隱含「女性該相夫教子」乃至「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迂腐價值。
2011年以27歲之齡參選的行動黨議員陳佩玲,就曾遭遇源自父權思維與性別歧視的質疑。
當年,由於其年紀和女性身份,一張她拿著Kate Spade名牌包擺拍的照片在網絡瘋傳,竟引來網民嘲諷她「愛慕虛榮」和「不成熟」。
2015年,初為人母的陳佩玲又被男性對手攻擊,暗示她會把孩子置於選民之上,並聲稱這會是她這位母親的「弱點」。
參政女性面臨的無形枷鎖,還包括社會上對性彆氣質的刻板印象,例如錯誤期待男性就該陽剛強勢,女性就該溫柔婉約。

陳佩玲從政初期曾遭受針對其年齡及性別展開的無理攻擊。(聯合早報)
工人黨主席林瑞蓮最近在群眾大會回顧其政治生涯時有感而發,談及曾面對社會對女性政治人物「應該」符合某種性彆氣質的壓力。
她說,政治是一項殘酷事業,對在野黨女性而言,尤其棘手。
「如果我們當選國會議員,大家會期待我們堅定地質詢政府部長,但又不能太咄咄逼人……多年來在國會,我被冠上各種稱呼,遭受一些部長的猛烈攻擊,但我始終奮力反擊。」

林瑞蓮感嘆外界有時對女性議員的問政風格會有錯誤期待。(海峽時報)
除了肢體和言語上的不當騷擾,年輕貌美的女性候選人還可能遭受另一種形式的性別歧視。
競選期間,工人黨候選人滕沛源過往穿著性感服裝的視頻一度在社媒上流傳,爬梳一些留言,不難發現有者試圖利用對將其性感外在與負面印象掛鉤,藉此將其貶抑成無能和不可靠的政治人物。
某種程度而言,這與性別歧視者在性侵案件中「檢討受害者」,指摘受害者因穿著性感才激起男性慾望的說法並無二致。
喜歡穿上華麗精緻服飾,打扮自己,追求時尚,難道不能也是個才華橫溢,能力出眾的現代女性?
滕沛源今天(1日)接受媒體訪問時對這類不當評論展開了反擊。
她說,社會看待女性候選人固然傾向於某種刻板印象,但她不會讓這些看法局限自己,她期待民眾能看到她和其他女性候選人外貌以外的其他能力和抱負。
今年大選,行動黨派出多達32名女性候選人,為歷史新高,占該黨候選人總數近33%。
主要反對黨工人黨則派出6名女性候選人,占23%。
新加坡政壇在性別平等方面已展現了更多可能性,性別意識的提升也有必要跟上。
政治生態對整體社會能起到引導作用,推動兩性平權,政治圈應該作為表率。